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橡树 | 由突击群战术到短促出击:浅谈林彪的战术思想
2020-06-18 09:17:16  来源:流浪的橡树  点击:  复制链接

一战时期,一支即将发起突击的德军突击队

  题记:我写的文章,几乎是基于历史、军史、战史和晋商史、家史等方面的,带有课题探索性,或者纯粹娱乐性的文章。前段时间有人留言,我删除这篇文章,后来,更多的朋友留言,我再三考虑,做了一些修改,调整,恢复这篇文章。写作确实不易,感谢朋友们对我的支持。

  ……

  德国人原创、完善的突击群战术可能是机械化战争时代诸多战术的母本,极为深远影响着世界近、现代历史的进程。

  在一战、二战期间,突击群战术堪为世界流行最广,变种最多,影响最大,作战效率最高的一种攻击性战术。正因为此,突击群战术传入中国,对中国早期军阀混战、抗战,尤其国共内战也是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前些天,我在《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殉国记之前传:突击群战术与胡迪尔》文章里,曾经专门介绍突击群战术的由来,以及突击群战术得以系统、完整进入中国战场的经过。文章提及在第一次国共战争期间,江西等地红军采用的短促出击等战术,即为脱胎于突击群战术的一种节约版本的近距离突击战术。

  短促出击,这是一种根据红军总体兵力、火力为弱势情况下,结合复杂地形及战况,尽量集中兵力、火力在局部形成反击优势,继而以防守反击模式展开突击作战的战术。将短促出击战术带入红军的,正是化名为华夫的前德国军官李德。——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在史料和回忆录里,通常都把李德描述为一介莽夫,一个机械、愚蠢且独断专行的指挥官,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责任人。

  然而,在1934年前后,随着德国军事顾问团襄助南京政府对江西红军发起第五次围剿,在江西主导红军进行反围剿作战的主要战术及作战思想的主要设计人,同样也是来自前德军的李德。

  当年,红军有着较为成熟的山地游击战战术及思想,然而,随红军发展成数万、十万规模,并且占据广袤的根据地,终于再无法以游击战回避必须要进行大兵团作战之后,红军也就迫切需要得到游击战之外的,适应红军风格的新的战术及作战指导思想。

  李德给红军引入的短促出击战术,可谓正是时候。——那是一个突击群战术在欧美军界极为流行的时代。

  彼时,英国的富勒、德国的古德里安、法国的戴高乐、奥地利的艾曼斯贝格尔等军事家都提出以突击群战与机械化时代相对应的新的战术思想。即便军事思想极为保守的苏联,亦然。

  俄军是一战时期被德军以突击群战术多次沉重打击的军队。

  痛定思痛,在一战之后到三十年代,苏军高级将领哈切夫斯基、特里安达菲波夫、科尔克等,以及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的教员团队均对突击群战术予以深入的研究、推广。

  根据突击群战术发展起来的大纵深战略理论,正是苏军当时的最主要的研究成果。不过,苏军早期的大纵深战略理论,其实就是以突击群战术兼顾苏联国土广大,基础兵力庞大这个基础的简单的实战应用。

一战时期,负责发起近距离突击的德军突击队员

  后期,在爆发二战之后,苏军得到德军闪电战及苏德战争启发。于是,苏军结合其拥有极为庞大、强大的坦克、摩步和航空军团的现实,将早期的大纵深战略理论的由地面作战集团的平面突击,发展为多兵种协同的立体化作战。

  苏军的大纵深战略理论大约在二战后期和冷战时期,这才发展成熟。发展成熟的苏军大纵深战略理论,讲究集结绝对优势兵力,组织担任大纵深突破的作战集群,强调集中己方强大的火力、兵力,实施立体突击,压制敌方整个防御面,在突破既定目标方向之后,尽量向纵深突击,以打开尽量宽广的、纵深的作战地幅。

  然后,突破后地段扩大战果和完全突破任务,交由后续由坦克、摩步集团及空降兵实施机降,以求高效实现作战目的。

  就此可见,所谓苏军吹嘘的神乎其技的大纵深战略理论,实际上就是以陆海空立体火力、兵力,再加尽量大的、规模的作战兵团,作战地幅的加强升级版突击群战术。

  不过,大纵深战略理论之根本理论,到底不是苏军的原创。

  当然,像苏军这样的军队,原创不算重要,能够打仗才是关键。于是,在1930年前后,突击群战术和大纵深战略理论已经在苏军得到推广,更受到年轻军官群体的认同。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作为前德军士官,李德亲身参战了一战时期胡蒂尔将军指挥的里加突击作战,既有亲身参战突击群作战的实战经验,又有后期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得到军事理论的映证,他自然对突击群战术应用十分敏感。

  其实,当时苏军很多相关教程、战术书籍流入江西,在红军高级将领里面,包括刘伯承、彭德怀、林彪等人在内,很多将领其实对突击群战术及其应用同样较为熟悉、敏感。

  因而,当南京军队发起第五次围剿,以优势兵力、火力,修筑堡垒,层层逼迫,步步压进,采取高仿一战阵地战的战法作战之时,红军选择突击群战术予以反击南京军队的堡垒战,毫无疑问,便是当时红军各位将领最是简洁、明确的无二选择。——毕竟,当时相距一战停战不久,诸多相关突击群战术对付阵地战的现成的战例,正好参考。

  于是,短促出击成为红军最频繁采用的战术。

  并无实际兵权的李德之所以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在红军全军推广突击群战术,除却当时政治上的特殊原因之外,短促出击本身就极为适用红军对南京军队堡垒战的反击。

李德,可谓将当时世界主流军事思想和战法带入红军的第一人

  当时,包括朱德,以及在苏军学习军事的叶剑英、刘伯承,左权等人,在保定军校毕业的董振堂,本身具有极高军事天赋的林彪、彭德怀等人,几乎红军所有主要将领,本身就认同以突击群战术对抗南京军队的堡垒作战。

  伏龙芝军事学院开设有专门突击群战术、大纵深战略理论的教学、研究;保定军校作为纯粹的职业军校,同样有着相关突击群战术的教学、理论研究。

  与之相比,更为人们熟悉的黄埔军校前五期学生们,却因侧重政治培训,侧重接受苏军早期的散兵线战术理论教学影响,临战指挥,战术呆板、老旧。

  纵观历史,无论国共战争,抗日战争,经常可以看到出自早期黄埔的将领们严格按照散兵线战术指挥作战。进攻时,炮火袭击,士兵跃进,正面推进进攻敌军;防御时,构筑工事,火力拦阻,再集中机动力量予以反击。

  千篇一律如此,黄埔学生除非经过后续的实战锻炼,学习更新军事知识,否则,很难以在军事理念日新月异的战乱时代,站稳自己。——黄埔早期学生多名人而少名将,很大的原因便在于此。

  不过,林彪确属黄埔四期极为罕见的例外。

  林彪之所以由黄埔四期毕业而成为后来的林彪,本身有着极高的军事天赋,丰富的实战锻炼之外,很大程度,林彪在红军时代指挥水平的飞速提升,正是得益于就近受到朱德的游击战战术,李德的短促出击及突击群战术的传教、提携。

  朱德,是红军全面推行山地游击战的奠基者,素有红军之父之称。然而,在江西红军时代,朱德元帅对大兵团作战未必就很精通。

  李德的出现非常及时。他确是一个很难正确概述的历史人物。关于李德的军事素质,据三野以善战闻名的的陈士榘回忆,长征结束之后,李德在红军大学讲学战术课,为红军军官普及战术,出力甚多。

  陈士榘尤其对李德的新的、知识性很强的现代军事技术、理论的教育,更是予以极大的肯定。

  他认同李德:还是有一套军事理论的,做教官完全称职。

  实际上,战争年代的军校的老师,真不是语文课堂的学究。不是谁想当,谁就可以当得上。

装配毛瑟手枪的红军精锐

  在战争年代,军校教师之教学水平,将直接关系学员,以及学员指挥的部队,甚至整个部队的生死存亡。

  陈士榘曾经在林彪指挥下作战,谙熟短促出击,应该非常了解李德之军事指挥情况。不过,鉴于政治原因,陈士榘可能也只能以如此委婉的语言,去肯定李德的真实水平。

  李德既没有塞克特上将的军事素养,却有着极为敏锐的军事学悟性。能够长期在红军大学任教军事,由此即可侧见,李德纵算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背锅,他也绝非传说中的那位莽撞、愚蠢的指挥官。否则,李德又何以让素来心高气傲林彪,在接触到李德引入短促出击及突击群战术之初,即为之耳目一新,心悦诚服。

  说来,短促出击及突击群战术对林彪后期指挥确实有着极大影响。

  在1934年6月17日,林彪曾经就实战体会,为李德推广的短促出击战术发表了洋洋近7000字的《论短促突击》。在这篇战术文论里,时任红1军团军团长的林彪根据南京军队以持久战略与堡垒战术发起围剿的概况,明确短促突击,就是对于从堡垒内出来作短距离(专指距离约五里至十里左右有时更少)推进筑堡的敌人,乘其立足尚未确实稳定时予以不意的,迅速的,短促的突击,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为此,林彪就战前的侦察敌情地形、实地测图、调查路线等战前准备,到总共发起时,进攻正面,用密集队形的集团冲锋,在第一线应展开优势的兵力,强调以期一举决战,速战速决。

  在侧面突击的部队,通常应不经过预先火力的准备,而直接冲锋,以强调近距离突击的突然性。同时,在敌退路上战斗的部队,主要是用火力阻止敌增援,阻敌后退,和准备在胜利条件下向敌堡追击,以火力向敌堡射击并夺取之。

  文章中,林彪毫不犹豫认为,短促突击,不仅能取得战术上的胜利,而且能够取得战役上的胜利。

  这是林彪在基于短促出击及突击群战术的深度认识的肯定。

  后来,随林彪浮沉,这篇文论多被粉饰、批判,因而颇有名气。不过,在林彪的个人历史上去看,他在黄埔军校接受苏军散兵线战术教学,在井冈山学习朱德的游击战术之后,唯有写完这篇军事文论,即标志着他的军事思想已经开始全面接触、接轨世界前沿军事思想。

  某个程度上,《论短促突击》这篇文章,堪为林彪由一位骁勇的,然而却普通军事指挥员,开始向军事家转型。

  很显然,短促出击战术及突击群战术,在很大程度上,成全了当年的林彪。——突击群战术,Stormtroop tactics,又称渗透战术。顾名思义,这个战术的核心,就是突击。

  虽然有些翻译为渗透战术,实则突击群战术本身强调的就是在主动状态下,集中尽量猛烈的火力、兵力的强力突击。

  根据突击群战术,进攻部队应该分为2个,甚至更多个作战梯队。以第1个作战梯队在己方强大火力掩护、配合下,完成对敌既定目标突破,向纵深突击。随后,以加强兵力、火力的第2梯队为主力,实施正面突破。最后,全军发起总攻,解决作战。

红军的重机枪组

  那么,在1933年援华的德国军事顾问团总团长塞克特上将会不知道突击群战术的厉害?为什么还要以堡垒战围剿红军?难道前德军塞克特上将,还不如前德军的李德士官?

  这里,想要看到当时红军与南京军队的实情差别。

  林彪在《论短促突击》里多次强调集中兵力、火力为胜利最主要之条件,以及当战斗胜利时,如已消灭敌之主力,如敌堡垒守兵动摇,应乘胜向堡垒攻击并夺取之。如胜利不大,敌堡尚无动摇和夺取之相当可能时,则应毫不迟疑犹豫的结束战斗,将主力迅速脱离敌人。

  由此可见,就算是突击群战术的节约版本,短促出击同样对集中火力、兵力作战,以及作战后勤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

  至于塞克特上将及德国军事顾问团在中央军校及中央军校教导队推行突击群战术,却并没在第五次围剿推行突击群战法,很大程度和南京军队的后勤保障、官兵素质都有关系。

  何况,当时江西红军素来侧重运动战、游击战作战,本身就很少设有体系化防线。因而,为限制红军的运动战、游击战,南京军队采用堡垒战,显然比突击群作战更务实,更见效。

  第五次围剿与反围剿作战的实战证明了这点。

  当年,红军因为无法持续保障其作战消耗的兵力、火力,最终无法维持短促出击作战,而南京军队则以堡垒战成功地限制了红军的运动战、游击战。

  因而,在第五次围剿与反围剿作战中,红军失败,被迫长征。

  李德和短促出击战术也为此背锅,黯然淡出红军战史。

东野步坦合同作战,突入沈阳

  然而,突击群战术却没有淡出实战。

  正如后来突击群战术在二战演变为闪电战、大纵深作战等战法而影响极大一样,突击群战术在十余年后的东北战场,从最早的山海关战役,到后来的锦州战役、三战四平及1947年夏季攻势,一直都是国共两军对战应用最为频繁的战法。

  只是,在欧美发达国家,突击群战术的核心为突破与装甲突击的问题。

  而对国共军队而言,因为受制于火炮数量和缺乏足够的装甲部队,突击群战术的核心,即为突破与士兵突击的问题。

  当时,国共都往东北调派精锐,两军相互突击攻击,攻防转换极快,使得东北战场也成为国共三年战争战事最为惨烈的战场。

  东北三面为苏联、朝鲜、蒙古包围,东北野战军占据地理优势,由装备到给养、后勤线都有天翻地覆的改变。

  尤其东野拥有的数以千门的炮群,兵锋所向,完全是砍瓜切菜。

  这时,凭借东野近百万大军拥有兵力、火力绝对优势,在二战期间一度考察苏德战场,深度研究苏军大纵深战略理论的林彪自然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突击群战术的理论。

  为此,在东北战场,林彪在其参谋长刘亚楼的襄助下,制订了六大战术原则,将突击群战术在中国战场的运用推向了一个极致:

  其一、为一点两面。

  一点,即集中优势兵力于主攻点。两面,是指发起攻击时候兵力尽量多面展开,不少于两面,可以三面,五面甚至多面。

  其二,为四快一慢。

  所谓四快,第一、 向敌前进、机动要快。第二,战前准备要快。第三,突破后扩张战果要快。第四,突破、击溃敌人,追击要快。

  一慢,则是发起作战之前的攻击步骤、条件的审核要慢。

  其三,为猛打、猛冲、猛追的三猛战术。

  其四,为四组一队,则为刘亚楼的东野参谋部总结东野实战经验,补充的突击队包括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相互配合突击。

  其五,为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即针对敌人选择守,我军可以准备充分再打;针对敌人后退犹豫,我军可以围而小打,滞缓敌军机动;针对敌人选择退,则果断出击、追击。

  其六,则针对突击部队战斗班的进攻队形,制订的三三制。

东野的坦克部队

  军迷们对林彪及东野的六大战术原则大多熟悉,更有将六大原则神话得漫天云霞……然而,六大战术原则的战术内核,其实就是林彪之前在江西时代的《论短促突击》的战术精华的提炼。

  说到底,这六大战术原则,实则就是突击群战术的临战细则和补充。在军史、战史角度去看,六大战术原则并不是类似中国古代兵法的务虚的军事哲学,而是基于机械化、骡马化作战的体系化战法。

  无疑,六大战术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四野在东北的决定性胜利,也成就了林彪的军事神话。

  此外,六大战术原则的出现,也标志着解放军作战风格趋于成熟。

  朝战时期,一、二、三、四及华北军区野战军轮番上阵,经过实战检测,六大战术原则确实具有极大的实战价值,只是非常遗憾,朝战之后到越战,战争已经从机械化、骡马化阶段,跃升到原子时代,信息时代,随之,突击群战术及六大战术原则等现代战法精华的实战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即便如此,六大战术原则在战术战斗方面和战略方面,依然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网络上素来有林彪和粟裕谁更厉害的争论。

  其实仅从早年能够写出《论短促突击》,到东北能够提出六大战术原则,足以说明林彪可能确属军事思想全面接触、接轨世界前沿军事思想的第一人。

  因而,林彪与粟裕,一人为三帅,一人为第一大将,确有其原因。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0-06-18 09:29:5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橡树 | 由日军的甲种师团,看抗战的苦苦支撑

下一篇:橡树 | 漫说胡宗南其人其事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