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孙中山先生与黄埔军校第一期生
2020-07-18 15:03:00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网  点击:  复制链接

  黄埔军校作为孙中山创办的第一所具有现代革命意义的军事学校,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和影响。而黄埔军校的第一期生,最早并最直接受到孙中山先生的教诲和熏陶,成为孙中山先生推动与促进军校发展乃至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力量。

  一、 孙中山先生亲自发起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推荐、招生以及投考事宜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先生在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我们现在得了广州一片干净土,集合各省同志,聚会一堂,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革命军起,革命党成。”“惟当时各省多在军阀铁蹄之下,不易公开招生,故预先委托本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回籍后代为招生”。据此,在孙中山先生的提议和倡导下,中国国民党“一大”代表以及各中央执行委员、监察委员们,都受命担负着为黄埔军校推荐和招收学员的重要使命,返回居住地充分发挥各自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为一大批进步青年投考并奔赴广州黄埔军校学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根据《陆军军官学校详细调查表》反映的资料与数据显示,在此期间,有93名中国国民党一大代表、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候补执行委员及中央监察委员,被382人次第一期生填写为入学黄埔军校介绍人;有41名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及民主人士,被123人次第一期生填写为入学黄埔军校介绍人;有204名民国初期各界知名人士,被344人次第一期生填写为入学黄埔军校介绍人。

  考察近百年来古今中外军事教育史,没有一所初级军官学校的学员招生,可以如此广泛地引起当时政党、军界乃至社会各界名流的共同关注,亲自履行推荐介绍入学和参与招生职责,黄埔军校第一期可算是第一例。所有这些,与孙中山先生的领袖魅力密不可分。

  二、孙中山先生介绍入学黄埔军校的第一期生

  尽管孙中山先生当年发起军政要员及其各界知名人士,返回各地推荐或介绍进步青年投考黄埔军校第一期。但是,被第一期生亲笔填报孙中山先生为入学介绍人的学员并不多,根据《陆军军官学校详细调查表》记载,仅有杨伯瑶、容海襟、容保辉、容有略等四人。

  杨伯瑶(1894-1972),出身于贵州省大方县钟庆场土司寨彝族土司家族,五四运动后,受到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于1919年投奔本民族广州驻军司令官龙腾庄部下任连长,1924年5月由孙中山、安健(彝族,时任广东护法军政府参议,广州大本营咨议,孙中山指派川边宣抚使)介绍投考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入第四队学习。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离队回乡。曾任黔军的旅司令部参谋长,滇黔绥靖主任公署参议,川滇黔边区黔境民团指挥官,后辞职回乡。解放初期被委为当地飘井区剿匪副指挥长,配合人民解放军进行剿匪斗争,被授予“支前模范”称号。以后在贵州省人民政府、省政协任职。1972年10月11日因病逝世。

  容海襟、容保辉、容有略三人均为广东香山(今中山)南屏乡人。容海襟,1924年3月27日由杨殷(时任中国国民党广州市第四区分部委员兼石井兵工厂工会代表)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4月由孙中山、廖仲恺介绍投考黄埔军校第一期,考取后编入第一队学习。毕业后随军参加北伐,曾任代理团长,北伐后转业铁道警政。

  容保辉,1905年生, 1924年3月21日由杨殷、卓永福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4月由孙中山、廖仲恺介绍投考黄埔军校第一期,考取后编入第三队学习。毕业后服务社会,未见有从军任职记载。

  容有略,生于1906年9月,1924年3月27日由杨殷、杨匏安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4月由孙中山、廖仲恺介绍投考黄埔军校第一期,考取后编入第四队学习。毕业后历任黄埔军校教导团排长、连附、连长,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营长,1929年任国民政府警卫师团长,1932年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部参谋处处长,“福建事变”后被整编降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3月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四期学习。1944年任第十军第一九○师师长,率部参加衡阳保卫战。1948年9月任陆军少将,后任整编第四师副师长。1949年7月19日与何应钦、梁华盛、何崇校等陪同蒋介石最后巡视黄埔军校。1949年秋任重建后的第六十四军军长,海南警备司令部副司令等职,1950年1月任海南防卫总司令部第三路司令官,后任设于海南岛的广东省政府敌后委员会委员兼军事组组长等职,率部在广东南部和海南岛与人民解放军作战。1950年5月随军到台湾,1959年1月任台湾“国防部”中将参议,1961年7月1日办理退役,后任台湾“交通部”顾问等职。1982年8月1日在台北因病逝世。

  三、第一期第一队学生曾经担当孙中山先生赴韶关督师北伐的卫士队

  1924年9月12日,孙中山先生率部赴韶关督师北伐,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135名学生,在队长文素松带领下,随军并侍卫孙中山大元帅府大本营北上韶关。1924年10月7日,因随军北上的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学生辍学日久,患病也多,经孙中山批准由韶关返回广州黄埔军校本部续学。

  曾是第一期第一队学生的徐向前元帅回忆:“9月上旬,我们第一队作为孙中山的卫队,随他到了韶关,任务是放哨、警卫。在韶关,我们住在一个山坡上。……双十节那天,孙中山在韶关飞机场举行了阅兵式,受阅部队还有我们黄埔军校的学生,检阅完毕,孙中山简短演讲,主要是讲北伐意义,号召参加总队勇敢作战,彻底打败北洋军阀曹锟和吴佩孚。就在这天,广州城内发生了商团叛乱,一时广州形势十分紧张,黄埔军校的师生又奉命回师广州,参加平叛。在平定商团叛乱的战斗中,黄埔生首次上战场,大家很勇敢,受到了锻练,树立了军威。”

  第一期第一队的另一个学生宋希濂也曾回忆:“1924年9月12日孙中山亲自出发赴韶关督师,蒋介石派军校中校战术教官文素松率领第一队护卫孙总理前往韶关,孙总理的专车停在韶关车站,……我们第一队住在离(韶关)车站约两华里的一所用木头和竹子盖成的宽敞的房屋里,我队每次派四人到专车附近担任警卫,其余大部分时间仍从事军事训练。在10月间的一天,孙总理让文教官和陈队长(陈复)在附近选择一个高地,把队上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防守,一部分攻击,文教官等将地形选好,作好了攻防计划,并叫我们实地演习了一次,然后去报告了孙总理。第二天上午,中山先生大约9时左右乘着轿子来到了山顶,这座山高约八百多米。我们第三区队担任防守,一大早就来到山顶周围挖散兵壕,布置防御,第一、二两区队担任攻击,于9时许从山麓发起攻击。10时半演习完毕,孙总理集合我们讲话,首先赞扬了我们演习中勇敢沉着的精神,然后说到做一个革命军人,第一要抱有救国救民的大志,毕生为这个目的而奋斗,要学习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革命军要以一当十、以一当百……讲话约半个小时……中山先生鉴于形势的变化,乃决定停止北伐,并准备启程北上(北京),我们于10月底随侍孙中山先生回到广州,旋即返校。”

  四、孙中山先生先后五次亲临黄埔军校视察

  根据史料记载,孙中山先生先后五次到黄埔军校视察。第一次是1924年6月16日参加军校正式成立典礼;第二次是同年8月4日到军校参加前苏联军事顾问巴甫洛夫及第一期生吴秉礼、毛宜追悼大会;第三次是同年8月31日到军校视察;第四次是北上前夕于同年11月3日参加军校1500学员检阅仪式;第五次是同年11月13日即离穗北上途经黄埔时,受校长蒋介石邀请到军校视察并接受饯行。

  按照黄埔军校校史记载,第二期于1924年8月14日开始招考学生,同年9月1日第二期正式入校学习。孙中山先生前三次来黄埔军校视察,检阅与训导的学生应为第一期生,由此可见,孙中山先生对于第一期生是寄予厚望与深切期待的。

  孙中山先生创建黄埔军校时就强调建立“党军”,建立革命党自己的军队,1924年11月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毕业之际,孙中山先生即令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基础的新建军队建立“党军”。实际上,1924年11月20日组建黄埔军校教导团,即军校教导第一团,该团的基层军官绝大多数为第一期生充任。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于4月13日召开第七十七次会议决议,决定将黄埔军校校军改为“党军”。诚然,孙中山先生没能看到“党军”的建立,但是看到了以第一期生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黄埔军校校军的组建。

  五、告慰孙中山先生英灵的棉湖大捷

  以第一期生为基层指挥员的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是棉湖战役的主力军。1925年3月13日,在广东省揭阳(揭西)县与普宁县交界的棉湖地区,黄埔军校校军与陈炯明的部队进行交战。他们在此役中伤亡达1/2强,如该团第三营党代表章琰(中共党员)、副营长杨厚卿(第一期生)英勇牺牲,3名连长2死1伤,排长9人中7死1伤,385名士兵仅余111人。最终,黄埔军校校军教导第一团、第二团以3000多兵力击溃陈炯明的两万精锐部队,堪称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

  棉湖战役,对于中国国民党及其黄埔军校校军具有重大历史作用和意义。蒋介石在战斗危急关头曾对何应钦说:“必须想办法挽回局势,我们不能后退一步,假如今天在此地失败了,我们就一切都完了,再无希望返回广州了,革命事业也得遭到严重的挫折。”棉湖战役指挥官何应钦称:“此次战斗,为时虽不过一日,但战斗之惨烈,实近代各国战争所少见,其关系革命成败亦最巨。”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在棉湖作战时,亲临战场第一线参与策划与指挥。曾参与棉湖战役的苏军首席顾问加伦将军指出:“这次战役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很少的,苏联十月革命时,处境非常困难,但作战是非常英勇,也很少有可以和这次棉湖战役相媲美的。”因此,棉湖大捷是具有革命意义的、里程碑式的战役。

  孙中山先生于棉湖大捷前一天在北京病逝。黄埔军校第一期生在此次战役中,发挥了校军骨干与主力军作用,用棉湖大捷的胜利告慰孙中山先生在天英灵。

  (作者:陈予欢)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0-07-18 15:04:0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邓演达与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

下一篇:台湾黄埔老兵的抗战“情结”:振兴华夏心愿未变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