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明代的威海卫
2019-08-14 14:50:08  来源:刘德煜  点击:  复制链接

  宋金元相交时,山东是主要战场,频仍的战争,使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些有点财富的人多逃亡至长江以南,如上世纪50年代,草庙子武林村曾出土过一坑完整的北宋历代年号的铜钱,可推测出是主人于出走前埋下的。蒙古贵族统治后,田园荒芜,人口大减。元末,各地相继爆发了抗击元军的农民起义。

  朱元璋领导一支红巾军掌握了长江以南地区后,就作出了“先取山东,撤其屏蔽”的决策,并发布“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战争檄文。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任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兵20万,于十一月攻入山东,十二月进入山东东部,元朝登州一带官员“各奉图籍来降”。第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即皇帝位,定国号大明。同时,其傅友德部占领文登等地,包括文登属下的沿海一带。

  明朝统一山东后,首选着眼于军事设置。洪武二年(1369年)便在辛汪设寨(今寨子村)防倭,称“宁海州文登县辛汪巡检司”,首任巡检孙谅被授为“进义校尉”,领有弓兵100名。同时在赤山(今荣成境)、温泉(今温泉汤村)亦设军寨。自设寨驻军后,确实起了镇慑作用,“倭人虽不时徜徉波涛中,而不敢登陆者六年”。在孙谅离任赴京时(洪武八年—1375年),即由弓首、弓兵、司吏、本境耆宿、天妃宫住持等人发起,请人撰写《创立营寨记》,并刻碑留存(碑现藏市博物馆)。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后,境内还设若干小寨,有双岛、长峰、海埠等土寨。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全国都司卫所,在山东设山东都司。此前在东部地区已设有登州卫、莱州卫、安东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正月,特命魏国公徐辉祖和都督朱某,垛集本处之民置立沿海卫所,于文登县辛汪都三里之地域设威海卫,卫辖地南至接官亭(今戚家庄南山),西至初村。按明廷之原规定,数县间设一卫,而今胶东半岛却还设有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大嵩卫(今海阳凤城)。关于威海卫之命名,虽未留下文史依据,但根据朱元璋有关军事“持重”之总方针,可看出他注重“养威俟时”、“将者三军之司命,立威者胜,任势者强,威立则士用命,势重则敌不敢犯”。自然威武之海防,符合其精神要求。卫下设所,威海卫辖有左所、右所;成化元年(1465年)又设百尺崖后所。

  按明代之军事编制,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所下设总旗二名、小旗十名。其部辖五千人为指挥,千人为千户,百人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卫指挥最高为指挥使,正三品,其次为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为正四品。正千户为正五品,副千户为从五品,百户为正六品。在卫衙内还设有镇抚,为从五品,经历为从七品。

  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朱都督再度被授命到威海一带练兵,其兵员实行“垛集”制,即征调平民充军,按户三丁以上家庭抽一年壮者为军,称为军户,亦称军牙,实行世袭制,不得脱籍。正丁若年老病亡,则由次丁、余丁依次递补。当时威海卫至安东卫7个卫和宁津等4个所,共计征兵4万余人。威海队伍组成后,名“威海卫捕倭屯田军”,意为:既练武抗倭,又自力垦田种地,似亦军亦农之谓。次年,由文登教谕胡士文撰文并刻碑志其主旨:“议耕、议守、议战……,百谷既成则荷戈于较艺之场,三农将兴,则负耒于陇亩之地。名虽曰兵,而实非兵,似不专乎兵而兼乎农矣。”

  在捕倭屯田军成军的当年(永乐元年),开始修筑威海卫城,乃砖、石相间之结构。城高三丈、阔二丈,周长六里一十八步(每步五尺),按军三民七的比例,调动宁海(今牟平)、文登数万人及驻军,用了三年的时间将卫城修成。城设四门,各附设雍城,东、西雍城门均面南,南、北雍城门均面东。东城门名不详,上建有文昌阁;西门曰迎宣门,门上建筑不详;南曰德胜门,上建有南海大士殿;北曰玄武门,上建有真武庙。城东南角建有魁星楼。在城东街街北近十字路口处建有指挥衙署,内设大堂、武库、牢役房、宾馆等,外围墙周长80丈,设有大门、仪门、角门。修卫城的当年,调指挥佥事陶钺来威海主持军务?①,陶钺对威海卫算是最早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卫城修成不久(永乐四年),便同来犯的倭寇展开了一场保卫战,终将倭寇击败。

  驻军练兵、屯种各按其时。在城东门外荒滩地上设教场,场内筑有堂房、将台、壁垒等。练兵较艺包括进攻和防守:进攻主要是操练各种刀枪、射箭;防守主要是演习甲胄、藤牌的使用。屯军分赴卫辖18处军屯种地,分别是:文登境内之白露、板桥、赤沟、陡埠、岜山;宁海境内(今乳山、海阳)之千金、冶头、瓦屋、武计、孤山、夏村、安子口、乳山、柳行、康家埠、孙英庄、杨村、浪暖口。实行自种自食,供卫官军所需。据清初统计,上述屯田计有92顷31亩多。

  在防务通信上,选边海高地布设烽火墩台,使邻台可相互望见,有敌情时,依次燃发狼烟,以速作戒备。威海卫管辖墩台9座:遥遥、麻子、斜山、磨儿山、樵子埠、陈家庄(现戚家庄)、古陌顶、庙后、朱家岭;另有堡4座:曹家庄、豹虎、峰山、天都。百尺崖所管辖墩台6座:望天岭、蒲台顶、百尺崖、蒿里、老姑顶、曹家岛;另有堡3座:芝麻岭、窦家崖、转山?②。在防御战备上设炮台3座:长嘴(今金线顶)、教场头(今旅游码头处)、祭祀台(今东山宾馆处)。

  设卫后不久,按明廷的意旨建立卫学,学址设在卫城西南隅,“学占卫城艮(西南)隅”,并同卫官一样颁发“儒学印”一方。具体建学时间,志书记载各异,有记永乐初,有记正统年间,但1521年之《重请威海卫印记》、1527年之《重建威海卫儒学记》,均记述建学已百余年了,足见都指明初无疑。至于何时迁于东北隅文庙旁,则无文字可考。

  威海卫建立后,到威任职的指挥官员,从永乐元年至弘治二年的80余年间,共计达20余名。多数在威海落户,其后代至今可查;有的因以后调离威海;有的因征战阵亡,无子继承;有的缺谱书记载,世系不明;故传之今日,仅有“18家指挥”的传说。这些受封者基本上来自3个省,一是随朱元璋(洪武)起兵打天下的;二是拥朱棣(永乐)南下“靖难”?③立军功者。来自安徽省凤阳的有陶钺(永乐元年)、巢县的毕文敬(永乐十七年)、虹县(今泗县)的董旺(景泰年间)、灵璧的李玉(弘治二年前);来自江苏省山阳(今淮安)的苗玉(永乐十三年)和阮成(明初)、常熟的周贵(宣德十年);来自河北省通州的刘得(洪熙元年)、东安(今安次)的李忠(洪熙元年)、昌黎的王信(正统二年)。授指挥使的的有刘得、周贵、王信;授指挥同知的有毕文敬、阮成;授指挥佥事的有陶钺、苗成、李忠(有记为同知)、董旺、李荣。另外,不知何地人何时任职的还有指挥使徐升;指挥同知刘贵(原籍钜野);指挥佥事王某、汪山、张彪、陈福、蔡俊、扈宁、刘缙。因刘得是首任指挥使,故其家庙题联写着:开国勋臣府,立卫第一家。按明朝的官制规定,官员死后,由其长子自然接替称世袭,享受俸禄待遇,其他儿子只能称指挥舍人,无衔无禄。但世袭者不能接任官职,必须每5年进行一次“军政选贤能”者,才能掌印视事。如指挥佥事李荣(李忠之子)、李世勋(李忠十代孙)都曾被五推掌印各25年。

  至于到威海卫任千户职,旧志载名的有十几人,但只有戚林(江苏兴化)世系有记载。他于洪熙元年调到威海,今境内凡冠以戚姓村名者均为其后代。另百尺所谢姓,系谢鸿儒(安徽宣城)副千户之后代。任百户职旧志载名的有29名,其中之夏暹仅知在弘治二年前来威,何地人不详,也有传为“云南”的。

  抽丁从军之军户到威者,虽为数不少,但几乎没留下文字依据,仅个别户有家谱可查,如城里黄姓系来自福山县墨塘,宣德四年“奉旨三丁抽一移居威海百尺崖后所,宅居城里西北隅”,自来此后再未回家,“思归例有明禁,每望西山而悲号”。

  土木之变?④,英宗朱祁镇被蒙古军也先俘虏,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十五日被送回北京,随行护送的蒙古瓦剌部属人有曾木儿、黑台、马黑麻、牙的哥儿、阿力苦、哈三、阿木丹、阿兴、别奚只9人被留下,赐以镇抚衔,派到威海卫落户,每户给地50亩、山一区,每年支廪给银28两。后马黑麻改姓马,黑台改姓苏,阿兴改姓傅。其他人是否改姓或迁走则无记载。

  设卫之初,在里口山以北俱为辛汪都三里所属地,人口不过百余户。洪武、永乐间,朝廷实行扶助农业和大量移民政策,数次从山西等地迁民于山东省西部,后来他们又逐渐转迁至东部地区。故今日威海之大部村庄均为明代所建。官军的后代和移民的后代,经过长期融合,构成了威海卫居民的基本特征和民俗风情。时至今日人们还可查验到其根安徽、江苏、河北三省地的一些遗风和俚语。由于官军的优越地位,相互不易相处,其间往往形成一种不和谐的音调。故当时卫人王悦评说其为“风气不同,五方杂处,争功利,喜夸诩”的典型社会群体。在集市贸场上,本地人欺侮外地人,强买强卖,时有所闻。但若其离开威地半步,有的则表现出畏首畏尾的另一种性格,因而长期又留下“威海狼,威海羊”的贬语微词。

  明初,由于朱元璋拒绝同日本使节往来,沿海设防严禁,洪武年间威海未受到倭害。到永乐间,朱棣允日本“朝贡”,倭患随之频起。永乐四年(1406年),一批倭寇乘船占领刘公岛,佯攻百尺崖,实攻入卫城下,所经之地居民被杀得“几无噍类”。掌印指挥扈宁率守城官兵死力抵抗,3日后援军到达,才将倭寇击退。这一年倭寇还攻入宁海卫,抢掠成山卫白峰头、罗山寨,又窜至大嵩卫(海阳)草岛嘴抢劫。二年后,明廷在登州设备倭都司,以节镇沿海诸军。其时,倭寇再未犯山东。至嘉靖年间,兵备逐渐废驰,威海卫军额只有1952人,导致山东倭患又起。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一批倭寇从胶州乘船至威海栲栳岛(褚岛)洋面,因大风靠岸,几天后被官军擒获。

  此后,倭寇重点转向江南。早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时任威海卫指挥佥事的李逢时,就被明廷授以参将职,派往江南征倭,在嘉定县新泾桥一战便斩倭寇80余名,“屡战屡捷,南人呼天兵”?⑤。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时任威海卫指挥同知的毕高,升任淮阳营参将,到江苏组建操练抗倭军,屡败倭寇,功绩卓著,后升任都指挥佥事。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调福建兴化等地御倭,与总兵戚继光有“刎颈之交”。次年4月,在与倭寇作战中阵亡,朝廷赐祭葬钦村狮子园。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愈来愈严重,大批失地农民被迫变成流民,加之自然灾害频仍不断,民不聊生。据卫志记载,自弘治十四年(1501年)至正德四年(1509年)的9年间,威海卫先后有6年接连发生“雨雹杀禾”、“大旱”、“大水”、“大雨海溢三十余里,禾稼淹没,地为斥卤”、“旱饥”、“旱大饥,人相食”的惨景。为了活命而反抗朝廷,农民领袖邓心可于正德年间聚众数千人,在里口山举义旗,后被官军镇压,“官军屠之,天阴鬼哭”。其地名邓家塞、撒马沟、上马台、下马崖、自刎道等至今仍存。正德七年(1512年),转战山东各地的起义军刘宠(刘六)、刘宸(刘七)在攻入牟平、文登后,又进攻威海卫,指挥使刘平率军戒严守城,并鸣放火炮助威。明廷动用10万兵力自西向东截击,义军突围西去。10年后的嘉靖年间,又有王宪五率海上义军占领刘公岛,并在岛上建房准备久驻,后被官军逐走。到了万历年间,皇廷国库更显空虚,于是派出大批官员到全国各地开矿征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派太监陈增督理山东矿务,在威海卫正棋山和里口山火岚顶开山挖洞掏金,没挖到什么金,老百姓却深受其害,今征工,明纳税,长期以来各项差役繁重,威海人不堪其苦。据卫志记载:“最负累者曰牢役、曰巡捕、曰军伴(奴军)、曰屯催,四项一定老死不休……,科派多端,侵渔无厌,往往千金之户,役未竟而绝立锥焉,以致城中若扫地著之……,间有不幽影者仅百余家,而此百余家仅属官舍之子弟耳。”即是说,城里除了官宦之家外,余者都逃光了。延至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指挥佥事董遇时和百尺所千户吴梦麒一起上告,要求威海卫实行“一条鞭”法?⑥,得到批准,暂时缓解了差役之繁,为此还立下了碑记作为存照。但腐朽的明王朝已不可收拾,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兵已进入山东半岛,不久明亡,明代在威海卫的历史划上句号。

  ①陶钺之兄陶铎在宁海(牟平)任指挥佥事职时,曾击败倭寇侵犯,《明史·太祖本记》有记载。铎死,其子陶敞因患骨痛,不能袭替,改由陶钺借职调威海,永乐八年陶钺在海湖江战亡。陶敞病愈,于宣德五年复袭前职,今威海陶姓为陶敞之后代。

  ②墩,亦称烽堠,专事燃发狼烟报警。堡,一般设在沿路旁,作里程标志,有十里一堡之说。

  ③朱元璋死后,其孙朱允炆继皇位,惧怕他叔父诸王们权势太大,实行削藩。北平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起“靖难”之战,占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登上皇位,改元永乐。

  ④正统十四年,英宗朱祁镇亲率50万大军仓促北去与蒙古军作战,企图侥幸取胜,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西南)被瓦剌部包围俘捉,世称土木之变。

  ⑤参见明《世宗实录》、《嘉定志》、《李逢时墓志铭》。

  ⑥明王朝在财政危机情况下采取的新税法,即改过去的赋役二途为赋役合一和折币征收,将部分徭役摊入地亩纳银,差役改雇给制,当时曾受到威海卫人的欢迎。

  (作者:威海市环翠区史志办离休干部)


威海卫

责任编辑:李谷灿 最后更新:2021-07-20 15:43:2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清朝时期的威海卫

下一篇:甲午战争期间芝罘救治伤兵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