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清朝时期的威海卫
2019-08-14 14:47:04  来源:刘德煜  点击:  复制链接

  自清军到了胶东半岛后,威海卫的明朝官吏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私下各谋后路。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思宗上吊自杀。中午,起义军李自成便乘马进入承天门,登上皇极殿。至五月,清军在摄政王多尔衮的率领下进驻北京,六月,派兵平定山东,十月便讨平了登莱的明军残部,控制了山东全镜。同时清世祖顺治由盛京(沈阳)迁北京,成为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清定鼎北京后,采取了“进剿”和“招抚”并用的方针,收效很大。在招抚中,对一些曾写下“归降表文”的明朝官吏,酌量予以录用,特别是对有城无官地,多先加以委署。当时威海卫最后一任掌印指挥陈万言,为了自保,便告人“一天晚上,宝器自鸣,铮铮有声,陈焚香拜祝,恐以印累也,因辞而退。未几鼎革,旧印解部改铸”。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决定对原卫地设守备一员,正五品,成立威海卫守备署,管理庶政兼理屯务,与州县平行。第二年便拣选原威海卫指挥佥事陈万言为威海卫首任署理守备。同时,拣选原左所千户、曾供职京操军之陈复新任千总;原百尺崖后所百户方成矩任千总(均为正六品)。还拣选原指挥同知、曾替兄供职边操军之刘鸿嗣任百总;原前所百户陈夢麟任百总。由于清廷开始就重视钱粮征收,故陈万言上任后,便亲历原威海卫所属后逐渐荒废之18军屯,广招佃农复垦,按熟地起科征银充饷,名曰屯粮,这是设卫后军屯第一次征粮银。顺治四年,清廷选派了顺天府(北京)武进士于有光任威海卫守备,代替只干了一年多的陈万言。于有光上任后,亲赴文登县争辩威海卫军民差役应照旧例施行,即军不当民差。直至顺治八年才得到省按院批准,“准照旧各差,军民永无缠绕”,为此卫人还刻碑存记。

  清廷对威海卫的文人也予以选用,顺治五年,戚崇进以拔贡任陕西郃阳县知县(后升任淮安府知府);阮述芳以副贡任扬州府通判。

  顺治十一年(有记为十年),保定武进士郭文秀接任威海卫守备,他重视威海儒学建设,始终不渝其志。他在位的顺治十六年(1659年),文登县将部分行政事务交由威海卫守备办理,自此,县、卫开始分治。

  清廷在“招抚”的同时,对明代的遗老遗少仍存有抗清之意识者,则严加防范,并派军队“进剿山东土寇”。因而更加激发了各地抗清斗争的声浪。顺治七年,栖霞于七在锯齿牙山举行起义,不久攻入宁海州(牟平),清军进剿不力改为招抚。顺治十八年十月,于七部属受到朝廷疑诬,再度在牙山举义旗,其声势波及到威海。到任不久的威海卫守备徐洪谟(绍兴人,武进士)便招集乡勇800余人到威,按时加以操练,日夜在城头上巡防。第二年三月,于七义军被清军镇压失败,威海驻威乡勇在城头上一直严守了6个月才被遣散。事后清廷严查“于七案”,结果“坐死者甚众”。《威海卫志》记载:该年(康熙元年)“登属被贼残破等事一案”,威海人丁死亡计101人(中则人丁7人、下则人丁53人、下下则人丁41人)。究为何死?则无记载。当时之威海卫人口没有统计数字,只有顺治十四年《丁徭清册》记为原额三则人丁570丁(16-60岁)。顺治十八年山东全省额定1759737丁。

  清初,为了巩固政权,清政府采取了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一是鼓励垦荒,延缓征缴田赋;二是遇有灾年,可免除当年田赋;三是奖励滋生人口,永不加赋。但威海卫人的生活并未相应得到改善,首先是丁徭银(人头税)高于邻县。文登县每丁征银一钱八分七厘,而威海中则人丁每丁征银八钱九分五厘,下则人丁每丁征银六钱九分五厘,下下则人丁每丁征银四钱九分五厘。再加上康熙七年守备朱孚吉派人赴省解送丁银50余两在路上丢失,这些亏空又分摊在人丁头上,每丁“暂派银七分”。后“因循日久,未经开除,遂将加赋变为正额”。至雍正五年,丁银摊入地亩征收,即所称“摊丁入亩”。人头税宣告废除后,“贫者始庆更生”。另威海人军买民地,为了不当民差,每亩地加收“寄庄”银四厘,计加银一百一十九两九钱二厘(计地2998亩)。但乡下人仍“佥报卫人替当民差,阖卫哀鸣”,以至“逃亡日多,寥寥边卫十室九空”。卫人几经多次上告,才得以免除民差之扰。

  康熙十三年,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武进士李标任威海卫守备,他到任后的9年间,连续作了一些有利于卫人的实事,如:招募逃散饥民垦荒种地,发给耕牛和种籽;办社仓,赈济灾民;颁发乡约,使社会秩序好转;征调军民修补城墙;办义学、设药局。另外将城南河水改入城内东北流,从而形成一道风景(嫌原河水直流入海无回环之势,实际迷信风水)。当他离任时,威海士绅立“去思碑”并集著《同声吟》三册,以歌颂其功德。

  康熙年间,由于社会逐渐稳定,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一些丰裕的家庭开始重视幼童的读书教育,加之顺治四年(1647年)威海开始实施科考制(康熙元年后停了七年),更激发了士子的参与热情。但直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前,威海学子无一人取得乡科(省级)举人资格,更谈不上甲科(国家级)进士的门坎了。“三百余年,科举从未发轫,出仕者俱由贡出身”。因此一些迷信风水的人,一致归咎卫城北门透了气,于是率众将北城门堵死,“以捂风气”。但此举却阻碍了进出城内外百姓的通道,反引起众怒,庠生(秀才)阮接芳具控到登州府,太守下了命令才将其拆除。康熙十七年,卫人吕自岳首次考中举人(33名),三年后其弟吕从岳相继考中举人(10名);康熙三十五年吕自岳的儿子吕曰正也考中举人(53名),四年后又考中进士。威海学子对此受到极大鼓舞,一时传为美谈。从此“科第缠绵不绝”,至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75年间,共考中举人20人,其中有5人后又考中进士,吕曰正(康熙三十九年,23名)、王士任(雍正元年,23名)、丛洞(与王士任同榜,110名)、董可成(乾隆元年)、吕士(乾隆十九年,160名);另外还有武进士谷生琰(乾隆二十二年)。其次自顺治五年(1648年)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129年,考取贡生73人,例贡(捐)3人。裁卫后因无卫学,科举几乎无人,只在清中期后王者政和其子王泽于道光九年、王熙政(者政弟)于道光二十三年中进士。

  清初每每使威海卫人不安的是“屡议裁卫”。其原委系朝政几次欲裁军屯,归并附近州县,若屯裁并,卫因无屯亦可裁撤。康熙二十年(1681年)威海卫人首次上呈《阖卫绅士留卫条议》,其主要理由是:一、原设卫是为防海备倭,不能因屯亡而裁卫弛防;二、原设卫即设儒学,若撤卫学亦散,诸生子弟便要去外地求学,威海自然成了空虚安全难测之地。这期间,文登县知县也上呈留成山卫、靖海卫详文;登州府也呈报了留卫详文。至雍正三年(1725年),威海贡生吕曰卓再次写了《阖卫绅士留卫公呈》,除再提海防重地外,特别指出孔庙“圣像在焉,先帝御制匾额巍巍悬竖,作何安植?”二年后,山东巡抚陈世倌亦送达《奏留山东边海七卫》呈文,然而均未能奏效。雍正十三年(1735年),河东总督(亦称东河总督)王士俊东巡到登州府,正式提出“裁并边卫,整顿封疆”。对这事“登莱青道董自超,登州府于斐及该管各州县四卫守备,望风承旨不敢异词”。但“各卫士民纷纭具呈,牢不可破”,特别是靖海卫抗争者“触怒尤甚,拿送宁海州监禁,以奸匪论罪”。而山东“巡抚岳浚洞知情节,碍难掣肘”。总督王士俊终于呈报批准,将成山卫改为荣成县,大嵩卫改为海阳县,威海、靖海疆域绅民俱归文登县;威海卫学生童附于荣成县,靖海卫附于海阳县学额,乾隆二年(1737年)又“因人户以籍为定”,将威、靖生童改属文登学额。此后因裁卫和学额问题多次议论欲加变通,均未见效果。乾隆六年冬,“奉上宪明文查裁卫便否?本卫士民不得与闻”,成为定论。第二年,威海卫廪生王庭槐直笔写下了《裁卫记略》,记述颠末,希望“后世有所考”。自顺治十六年至雍正十三年,威海卫独自为政计76年。历任守备14人,其中进士7人,武举4人。威海归并文登后,成立文登县威海卫巡检司,设巡检一员,从九品,掌握捕捉盗贼,维护地方治安。首任巡检杨奇彦(浙江山阴人),由温泉镇(九皋海口)调入。此后一直到光绪年间历任巡检知名者计34人。

  清乾隆以前之四代帝王期间,历史上习称康乾盛世,威海在这一时期总的来说还算是较平稳的时期。城厢内外之城垣、衙署、儒学、庙宇、楼台等,不断得到修葺或改建。康熙十一年至乾隆七年的70年间,两次编修《威海卫志》。民风亦相染相沿,向善从流,一改二百年前之不良评价。卫人岁贡生毕懋第称道:“人多株守而无功利夸诈之习……古昔相沿,无终讼之弊,无溺女之弊,无索财聘之弊,无不嫁使女之弊,无奸霸侵夺之弊,无把持衙门讦告官吏之弊,无欺压流寓、阻挠负贩之弊”。

  进入嘉庆年代后,威海逐渐内受义军、海盗的交替扰境,外受西方资本主义海船的入侵,加之天灾频仍,野狼不时为害,匪徒结伙作乱,百姓不得安宁。

  嘉庆二十一年七月(1816年8月27日),英国东印度公司派船“阿里斯特”号和小艇“里拉”号,在船长包尔兹·霍尔的带领下,闯进威海湾窥察,不过他们还惧于清政府的禁令,没敢携带鸦片。

  道光十二年(1832年7月14日),东印度公司间谍船“阿美斯德”号驶入威海湾,进行测量海况,普鲁士人郭士立等还登岸“传教”,威海人对其所问则“守口如瓶”,对其散发的宣传品则“掷地以还”。三年后,又有双桅夹板洋船一只驶进威海海口,三日后西去崆峒岛。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舰不时地在山东半岛外游弋。1843年洋船又前来,要求与商民贸易,清廷则严加禁止。同年,广东海盗船也成批北驶,参与劫掠。1850年7月,在荣成、威海海面上,军民与海匪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海战,据官府统计,此战役生擒匪犯344名,打死其若干名,而威海军民也牺牲42名(详见《甲午纵横》第一辑中编,拙作“清道光间威海海患与军民的抗争”)。

  咸丰九年(1859年),英舰在威海海面以及渤海各港口遊泊测绘。第二年6月30日,英法军舰在威海抢走沙船13只,去烟台转天津。

  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捻军李成、张闵刑率部进入宁海州、文登一带。官府一方面办团练,一方面征调民众修筑一条北自宁海州北山村西丰山,向南经上庄口、昆嵛山直达南海边的石墙,由各团分守山口。这时致仕回威的王者政,协同威海卫巡检陈绍群组织军民“反长毛子”,动员修石墙、筑土围子,传说阮家寺东山土围子就是那时修的。后来陈巡检流露出“大清江山不能久长”的言论,被王者政打了,此事竟被告到山东抚院,结果陈败诉被撤职。当时捻军见东部有备,乃西去。

  同治六年(1867年),捻军任柱率部10余万众再东进,李鸿章欲堵其在登莱境内歼之,文威团练再守各石墙口,捻军知其谋,未入境。

  随着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清王朝逐渐重视海防建设和办海军。威海卫在地理位置上自然便成了保卫京津的南大门。光绪,元年(1875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受命派人到威海考察。1881年,威海刘公岛前便成为北洋舰队停泊之地。1885年10月,海军衙门成立,醇亲王奕讠讠睘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等为会办,实际由李“专司其事”。威海及刘公岛开始建机械厂、铁码头、鱼雷营、炮台、海军公所(即北洋海军提督署)等。同时,又调进绥、巩军驻守南北岸,调护军驻守刘公岛,并在刘公岛、日岛及威海湾南北帮建筑炮台。由于重视程度的争执和经费的见绌,威海基地建设总是滞后。1888年10月,北洋舰队正式成军,刘公岛前战船林立,笛声阵阵。这是威海人最为荣耀和骄傲的时刻:“七镇八远一大康,不怕洋鬼子再猖狂!”至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已拥有大小舰艇及运船40余艘,约5万余吨。陆岸炮台25座、地阱炮和平射炮70余门。

  光绪二十年(1894年),侵略成性的日本军国主义终于挑起了中日战争,因这年是甲午年,故史称甲午战争。在9月17日的黄海大海战中,受创的北洋舰队退守威海港。而急于企图消灭北洋舰队,并进而攻占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最终进军京津的日本侵略者,迅速地又发起了新的入侵战争。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1895年1月20日)正是威海人准备过年的日子,日本侵略军第二军团34600人在荣成龙须岛海岸登陆,以包抄北洋海军基地后路的战略战术,向威海卫进发。威海守军与来犯之敌展开了白马河阻击战、南帮炮台争夺战、羊亭河守御战,但陆上终未能击败敌人的进攻,2月3日北帮炮台弃守,日军占领了威海卫城。刘公岛和北洋舰队在敌军海上和陆上双重炮火夹击下,坚持到12日,丁汝昌等将领或战死或自杀殉国。14日,岛上营务处提调牛昶昞同洋员伪托丁提督名义作降书,派广丙舰管带程璧光去日舰,与其舰队司令伊东祐亨签订了《威海降约》,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不久,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日本侵略者为了压制中国按时“赔款”,其占领军赖在威海不走,直至赔款交足,才于1898年5月23日撤离。而第二天,英国海军便紧接着占领了刘公岛,强逼清政府答应租借威海卫。

  辛亥革命,威海卫城里衙门宣布与革命党联合,清王朝对这个小卫城267年的统治结束。

  《威海卫志》(康熙本)、《威海卫志》(乾隆本)、《文登县志》(雍正本)、《文登市志》、《荣成市志》、《牟平县志》、《山东通史》、《帝国主义侵华史》。

  (作者:威海市环翠区史志办离休干部)


威海卫

责任编辑:李谷灿 最后更新:2019-08-14 15:04:1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从方言中找回历史

下一篇:明代的威海卫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