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英租时期的威海卫
2019-08-14 14:40:04  来源:刘德煜  点击:  复制链接

  甲午战后,威海人饱受日本侵略者强占之苦,本望日军撤走之后,会再过上安定的日子,不想第二天英军循踪而至,登上了刘公岛。

  甲午战争后,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强租威海卫。英国早在1898年的1月29日就向中国驻英公使提出租占威海卫,3月7日又训令其驻华公使再度提出上述要求,并强调:“倘中国允许俄国要求,则东方均势之局完全打破,英国在此状况下,不能不采取相应手段。”当得知俄租旅大即将成为现实时,便于3月25日急向其驻华公使发出训令:“必须以你认为最有效和最迅速的方式,获得当日本人一旦撤出威海卫后对威海卫的优先占有权。”英公使此间一再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租占威海卫与俄抗衡”。清政府竟幻想“联英制俄,居然认为这个要求“尚属实情,并非无端图占”。4月3日,清政府提出租让威海卫的三个条件:一是租期与俄租旅大同;二是允许中国军舰使用威海卫港;三是希望英国政府不再提进一步的要求。而英国特别不接受第三条,谓不能放弃“均势原则”,在南方为了对抗法国,必须提出新的要求。

  在英国的紧逼下,清政府于4月30日派出庆亲王奕劻和刑部尚书廖寿恒同英国公使窦纳乐谈判,至6月12日还提出“中英两国师船同泊,自应各有相宜之地”,要求将刘公岛东半部租英,西半部仍归中国。而窦纳乐则一一加以拒绝,强调中国船到威海须“无碍于本国利益,如有能容之地……特择停泊之所”;如果中国要训练海军,英国派员应享有“一切事宜咸归节制之权”。在不允许争议的情况下,清政府于7月1日同英国在北京签订了《中英议租威海卫专条》,租期与“俄国驻守旅大之期相同”,即25年。

  在《专条》未签之前,日军正撤离威海时,英军舰即抢先开进刘公岛前。5月24日下午1时30分,大批英军登上刘公岛之黄岛,英舰“水仙花”号舰长金霍尔和驻芝罘(烟台)领事霍普金斯,同清政府办理威海卫事宜委员、山东候补严道洪和“复济”舰管带林颖启(原北洋舰队“威远”号管带)一起到达黄岛,共同举行交接仪式。在一起四边形的场地上,英军排列在三条边线上,中国水兵站在一条边线上,进行“升旗”、奏国歌仪式,这天恰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生日,英军欢跃着并为女王高呼三声,而中国水兵只为光绪皇帝呼了一声,且在场的英国记者却只说演奏中国国歌很难听得清楚。事后中国水兵回忆说:“那一阵子,就像家里出大殡那样的难受。”

  占领刘公岛的英军起初是不允许其部下登上港湾陆地的。至6月份的一天,为了显示其优越的军事势力,由800人组成的一支武装队伍,扛着装有刺刀的步枪,拉着两门野战炮,前面以军乐队领路,登岸后沿着卫城周边村庄,进行了一次跃武扬威的行军,然后回到岛上。当时英国人同意在中英双方组成划界委员正式划界前,他们不在陆上驻军和行使权力。然而至7月15日,英军300人竟登陆,降下清朝龙旗,换上英国国旗,标示着陆上已由他们管辖。

  英国军队虽占据了陆岸,但他们深知这点兵力是不足恃的,于是则象培训印度新兵那样,在威海也招募成立一个雇佣军团。这年的12月,英国陆军部派员到香港、上海招募若干翻译、号手和专业军士,又在威海、天津招募了一批士兵,组建了中国军团,亦称华勇营。此事受到清政府的反对,但他们照行不误,1899年初,军团成立,计300余人,尉级以上军官均为英人。

  在未正式划界前,文登、荣成各县继续在该辖属地内征收税银,而驻威英当局则于1899年3月12日发布告示,禁止百姓向中国缴税,从而引起群众的忿怨。5月,英皇家工兵部队派刘易斯上校率部至鹿道口勘查地界,遭到群众的反对和驱赶。这年年底,威英当局制订了边界划分方案。按《专条》所定,除卫城里仍归中国管理外(象征性地保留主权),租界范围为沿威海湾10英里为边界线。另东经121°40’以东为防守线,英军可在此设防(后未完全使用)。其沿湾之中心起点有两种说法:一是以城子村近海(《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25页);一是以日岛为中心(群众有依此说),以此点之半径划一弧形半圆状的边界线。但实际上英当局不断向外扩充,最近者亦达13英里,面积为288平方英里。威英当局认为一切准备就序,急催清政府派员会勘边界,但中方仍坚持推至来年3月份。1900年3月14日,威海民众首先在张村慈圣寺爆发了第一次有组织的抗英动员大会,26日以崔寿山(姜南庄秀才)为首,联络同村谷辉庭和莱海的董绍辉等,用传递火燎毛书信(信封上插一烧过的鸡毛,表示十万火急)发动了周围村庄700多人,让他们扛着长矛、土枪,甚至抬着小土炮跑来参加,以办团练的方式进行操练。结果遭到英军镇压,并逮捕了几名首领。

  事后,威英当局于4月2日,召开各村村董和团首会议,企图说服民众消解对抗。13日登莱青道道台李希杰和山东候补知县程培清等中方勘办官员,到达威海与威英当局谈判,在许多问题未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便匆匆于4月25日开始勘界埋界碑,结果再次爆发了民众大规模的反英抗埋界的武装斗争。自4月28日至5月17日的近20天内,在边界道头、报信、马井泊一带连续发生了5次少则600人、多则3000人参加的大搏斗。其中两次惨案就有29人被打死,而英军及华勇营只有少部分人“被严重击伤”。战后,英军“一致惊叹当地人的勇气”,并认为“部分人可能是充满了义和团那种一往无前的精神,不断地被击退又不断冲上来,有的甚至已经身中数枪也仍在不停地冲锋”。至5月17日,在没有中国勘界官员参加的情况下,威英当局在边界自东向西埋了76块“大英租界”碑石,勘界结束。此时的山东巡抚袁世凯和文登知县陈景星却在报信等地张贴布告,埋怨群众的行为不当,袁认为埋界事,“断非民人所能阻止……时局日艰,邦交宜睦”;陈说:“钦定譬如父母与人诺,子弟何敢违抗,愚民阻挠,凯能不办?”并要求百姓“闭门静坐,他事不问”。终于6月12日接受了威英当局单方面勘划的租界线。

  1898年,威海卫最初在英国海军部的控制下,设置了临时性的行政公署,次年改由陆军部管理。1901年1月1日,正式由英国殖民部接管,并颁布了《威海卫地方政府组织法》。同年7月24日颁发了《1901年枢密院威海卫法令》。

  威海卫行政公署设行政长官一人,由英皇直接任命,地位等同于英属殖民地总督,但不同的是他总揽行政、立法、司法大权于一身,其专制又远远超过了其它殖民地。1902年5月3日,首任行政长官骆克哈特?①到威任职,印章为“大英钦命威海卫办事大臣”,时威海人都称他为“骆大臣”。行政公署下设正、副华务司和医官长等僚属。

  在基层,殖民当局采用了中国原有之村董制,他们认为这种传统制度,仍能为群众所接受,因不少村董还是本村大姓人户的长辈,且多是富裕之户,较有威望。但不少村董却是文盲,据当时调查境内有学位的村董只有79人,其中生员(秀才)78人。为了便于层级管理,1906年由华务司制订了分区制和总董制,全境划为南、北两大区片分26个小区。南区片17个小区,其行政长官驻温泉汤村;北区片9个小区,由政府秘书兼管,每小区选总董一人,多者管辖32个村,少者只有6个村。其区划为:北门外、竹岛、孙家疃、钦村、王家庄、田村、张村、里口、孙家滩、羊亭、西王家夼、长峰、凤林、海埠、孟家庄、桥头、报信、于家夼、冶口、栾家店、崮山、草庙子、刘官屯、港西、盐滩;另初设之商埠商会亦设总董一人。总董每月由英当局发给津贴5元,另从房地契据交易费中抽取10元。每季度总董须到华务司署开一次“了解民情”会。

  在警务方面,由副华务司统管,设总巡捕房,码头区域内设有东山、南大桥、北竹岛3个卡子(类似派出所),乡间设15个分卡。巡捕(警察)分为3级:巡官(三道杠)、巡长(二道杠)、巡捕(多为华人),总计200余人。

  在司法方面,根据其法令规定,案件均归上海英租界的高等法院审理,但该法官不常到威,故各种案件均由威海地方行政长官审理,正华务司管民事,副华务司管刑事。在办案中,英国人发觉中国人的传统办案法仍可采用,“只要不与法律相矛盾,不违背公正和道德准则,法庭就要以中国或当地的法律和习俗习惯为依据”。南区行政长官庄士敦?②在办案中,常仿效中国“父母官”身份审理案件全过程,并时而走访民间知情人,还开创设置了“检举箱”。时民间有些小纠纷,因当事人往往感到上告可避免在村中拉关系,送贿礼,便直接诉之于法庭,故当时流传一种“威海人好打官司”的说话。因罪判刑后,送监狱关押,判2个月以下的送北仓监狱(习称黑屋子),2个月以上的送刘公岛监狱,罪重的送香港执行。死刑犯由按察使带来律师为之辩护,无法辩护者,在刘公岛执行绞刑。

  英租威海卫的32年间,社会各项事业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变化,但由于几种因素的制约,如:一、英租期的不确定性,外商投资犹豫消极,本地人有了钱多是投在土地上,对工商业缺乏热情;二、交通不便,西邻烟台早已开埠对外,南邻青岛建有铁路贯通省内,威海虽有海运,但多被英国人、日本人控制,因而威海卫的经济、社会建设事业没有长足的发展。

  为了发展经济,英当局于1901年将威海港辟为自由贸易港,免收海关关税,鼓励转口贸易,只收船捐。另有土地税、舢板税、码头捐、商业执照费、酒类专卖税、鸦片专卖税(1909年后停止专卖)、路税等。32年间,计征税4913216元。海运开辟了通往青岛、上海、香港、天津、大连、仁川等航线,每年进港客货轮平均在五六百艘,最多为1929年,计1139艘、130万余吨,进口商品多为棉布、面粉、食糖、煤、石油等,出口多为花生油、花生、盐、鱼干等。

  在市政建设方面,英人原计划将威海卫建成一座海军基地,后其海军部认为建设海岸工事所用的钱财,不如用在建造船舰上,便于1902年放弃了原计划,把威海设定为一处海军飞地;其殖民部对发展威海卫的商业也缺乏信心,坚持把开销费用保持在勉强过得去的最低限额。1904年拟建的市政办公大楼最终决定停建,码头区(英人称爱德华区)除英人建的“国王饭店”(俗称东大楼)规模较大外(楼房63间),其余在近海处多为英商建的一些小型别墅或消夏避暑用房。城乡公路建设总长约70公里,路面为碎石、沙土轧实层面。海港码头,在刘公岛上除原有之铁码头外,另建有康来码头;在岛外建有胜德码头?③(习称木码头),另有东码头(习称石码头)。邮政电讯,电话仅几十部,多为公用,照明仅有一处电灯公司,夜明晨停。

  在文教卫生事业方面,威英当局官办一处皇仁小学(在北大营),此外,英人为培育其子弟,建有威海卫学校(黄泥沟村西)和刘公岛学校。由于传教士涌入威海,各宗教团体也在办学,基督教先后建立安立甘堂(今实验中学处)、讲书堂(今区法院西则)、乐祉堂(今码头小学处)等3处中小学;天主教先后建立海星学校(只收男生,今鲸园小学处)、明星女校(海星西邻)。时威海卫人在全国风行“废科举,兴学堂”的影响下,加之处于殖民地、民族感情不断强化的情况下,也纷纷筹资办学,中学办有齐东中学(金线顶下),小学建有清泉(城里孔庙内)、敬业(天后宫东)、九华(北大营东)、培德(今建立村,万字会办)、铭新(潍县街西头)等。特别是为了宣扬反缠足,天足会首办了淑德女校(谷家疃南),还有毓秀女子小学等。在乡村计有私塾40余处。此外,绅商界还办有平民夜校20余处。戏院、影院在码头区各有一处。报纸先后有《威海卫天琴鸟日报》(英文版)、《威海新报》、《威海午报》、《威海日报》。医务方面,威英当局在码头区办有“大英民医院”,在刘公岛和温泉汤也各设一处医院。

  归还威海卫租借地,中国与英国政府经过了26年的交涉与谈判始得完成。当年英国借口俄租旅大,要“与俄抗衡”,强租了威海卫。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取得了旅大的占有地位,英租威海卫便失去了因应依据,故此期间清政府外务部屡与日、英公使密议,但无效果。1904年8月1日,清外务部与日、英公使会议,正式提出了交还威卫事。8月12日,英政府声称:“旅顺非俄人退让,英国所租威海卫,不能遵约交还”,此后并强调:“须俟旅顺实还中国再行提议”。次年又建议再订续借条约,清政府虽未答应,但也无力收回。

  辛亥革命后,中国处在军阀混战时期,威海问题无人过问。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归还所有租借地。此后英国对华策略虽作了一些调整,但不包含归还威海卫。1921年华盛顿会议,归还威海卫问题又一次被提了出来。英国代表白尔福宣称:要附以适当条件交还中国。1922年2月,致函中国代表施肇基,声称:有若干事项,须互相解决,方能实行交还。即:英舰夏季避暑;保护外人财产;准许外人参与市政等等。9月,北京政府委任梁如浩为收回威海卫委员长,英国政府派出翟尔士为委员长,于10月2日,在英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开始谈判。经过5轮会谈,因英方所列条件苛刻,毫无结果,不得不改在北京续议。1923年3月16日至5月31日,双方经过34次会议,拟定了《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24条、附件4件。该《意见书》仍按英国之要求,保留其一些特权,成为有条件的归还,除已述条件外,还定有租借刘公岛10年,期满可展期续借,其他如英人之房地产、海关收支等也作了若干规定。

  《意见书》公布后,全国各地人民纷纷表示反对,文、荣、威人们一再抗议,各地还组织代表团亲赴北京抗争,声讨梁如浩卖国,梁被迫辞职。为此,北京政府遂向英使提议对该文书进行修改。1924年2月英政府表示,文字形式尚可修正,实质上不能再行更改,否则宁作悬案,延期交还。6月12日,北京政府委派外交总长顾维钧接替梁如浩,与英使重开谈判。经过十余次磋商,于同年10月又议定《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草案)》29条及附件等,约定11月28正式签字。而10月23日,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反直的武装政变,曹锟政府倒台,签约手续竟搁置。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6月21日,由外交部长王正廷向英国驻华公使提出交涉交还威海卫问题。英国政府以《专约》已经议定为由,坚持照原案签字,只字不能改动,否则仍将此问题搁置。经中方力争,英国稍作让步,于1930年2月13日,中英重新拟定交收《专约》和《协定》。比照上次之草案,作了一些更改,如:一、借用刘公岛问题,原列在《专约》内,后议为另以《协定》订定,取消换文声明“非有适当理由,不辞却致虑或拒绝续借”;二、取消行政专区条,原规定划一区域“将来开放为外人通商及居住之用”;另原订有威海卫商埠章程,其内容须经英方同意,最后将其取消。三、关于外人永租权之规定,定明若中国政府决定以该区为海军根据地时,得以公平价格收回其产业。此外还有关于海滨淤地,许外人尽先租用;应建筑汽车大道;财政应如何办理等,均被取消。其焦点是威海卫收回后,市政要如何办理,非英国所得干涉。同年4月18日,王正廷和英使蓝普森代表各自政府在南京对《专约》和《协定》签字,10月1日互换批准约本议定书。

  1930年6月14日,在南京成立筹办接收威海卫办事处,委任外交部司长徐祖善为特派员,朱世全为调查主任,吴天放为事务主任。7月2日,徐祖善率同助理人员到达威海卫,筹备交接事宜。不意,中国驻英公使施肇基于7月22日电告外交部,谓英国交还专员迄未派定,言传英方估计威海卫港口各建筑物造价200万镑,须先得到该款方能交还。实际上威英当局将“财政储备金”余额361911元转移到香港,徐祖善为此被召回南京。9月9日英使蓝普森到达南京,2日后,王、蓝交涉,决定10月1日实行交接。时山东局势不稳,归属难测,英外务部想顺沿一年交还。9月21日,东北军张学良易帜拥护南京政府,率军入关并占领北平,南京政府于是考虑到,为防止山东军阀捣乱,决意调动东北海军接收威海卫。9月23日,任命外交部次长王家祯(原为东北军)为接收威海卫专员,徐祖善为威海卫管理公署专员。10月1日8时,王家祯等率领海军陆战队300人,由青岛乘海琛、镇海两舰抵达威海港,英舰彼得斯菲尔特号鸣礼炮15响,以示欢迎。10时50分,接收典礼在威英行政长官署前举行。英驻威行政长官庄士敦宣读《专约》及《协定》后,升中华民国国旗,并奏中华民国国歌,中英两国军舰各鸣礼炮21响,以示祝贺。11时半,典礼结束,出于礼貌,王家祯挽留庄士敦用过中午饭再走,庄氏则用华语说:“不行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过了正午就是你们的天了。”11时45分,庄士敦率同随员及驻威英国军队分乘两艘军舰离威,取道香港回国。英国统治32年之威海卫,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①由于版本不同,骆克哈特有不同的译用名,如:骆壁、骆檄、骆仁廷、骆赫特等。1902年5月3日至1921年4月22日,在威任职19年。1937年2月26日在伦敦病逝,时年79岁。

  ②庄士敦,1904年首次来威任正华务司和南区行政长官。1919年2月离威赴北京给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当老师。1927年3月30日再次到威任行政长官,至1930年10月1日结束,前后在威16年。1938年在英病逝,时年64岁。

  ③胜德码头为1918年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为战胜国,由此作为“胜德纪念”而取名。因胜德二字系左右横排,后不少人误读为“德胜”。

  《威海卫问题》闽侯吴蔼辰

  《威案》癸亥(1923年)10月·陈干

  《威海卫问题》1931年9月商务印书馆·朱世全

  《中英议租威海卫往来电函》(抄本)

  《光绪朝东华录》四卷

  《东方杂志》

  《筹筆偶存》

  《威海卫指南》1933年2月蒋桐生·王君守

  《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帕梅拉·艾特威尔著威海市档案馆译

  《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社

  《中英收交威海卫租借地的交涉》(1921-1930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台北李恩涵

  《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编

  《山东史志资料》第一、二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威海文史资料》第一辑威海市政协文史委员会

  (作者:威海市环翠区史志办离休干部)


威海卫

责任编辑:李谷灿 最后更新:2019-08-14 15:04:2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东亚史料中的明清海商

下一篇:从方言中找回历史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