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黄埔感怀】走进中山堂亿黄埔
2019-07-19 17:02:28  来源:刘奇叶  点击:  复制链接

  有一种记忆,它叫黄埔,是泱泱历史长河里的一个瞬 息间的黄埔;

  有一种精神,它叫黄埔,是三民主义革命的一个共和 理念的黄埔……

  带着这种记忆和执著这种精神,我走近黄埔,走近黄埔的第二分校所在地——那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实的 武冈……记得在我年少念书时,就朦朦胧胧知道在省属重点中学武冈二中的校园内,有一座青砖黛瓦的高屋大宅。 那是我去走访一位考入这所重点中学的同学才有幸目睹的建筑物,一座据说当年军阀白崇禧住过的建筑物。它和我 平常见的红砖房或木房子是那么的不一样。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叫“民国建筑”。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白崇禧,但 我知道顽固反共的蒋介石。那位同学告诉我,学校里原来也有那个“蒋委员长”的房子,但在“文革”时早就被拆 掉了。再后来不久,武闪二中因要修建实验大楼,崇禧楼随即也被推掉了。只剩下一座叫“中山堂”的青砖黛瓦的 高屋大宅……

  当我成为一名民革党员后,我才读懂了“中山堂”。并 从武冈一些文化资料书上了解了“中山堂”的来历。

  1938年,日军进逼武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被迫迁往武冈,改名为第二分校(又名武冈分校),1945年10月又 迁往成都,期间共培养了 23000余名各级军官。第一任校主任为李明灏将军。中山堂是黄埔军校第二分校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的。

  武冈分校中山堂建乎1943年7月,它集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系砖木结构单檐庑殿顶建筑,由正厅、左右厢房、 花园等组成,占地1300余平方米。远远望去,古朴宁静,庄严凝重,正门上方有“中山堂”石刻匾额。正堂两侧和 前面曾有中正楼、应钦楼、崇禧楼,现旁边还存有李明灏将军别墅。是我省保存完整的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建筑物。 1996年1月4日,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武同分校重要人物李明灏,我始终怀有一种崇敬 感。这位担任过国民党第九十七军军长的中将,系湖南省 醴陵县(今醴陵市)人,1897年9月19日出生于醴陵县新 阳乡横田村。1914年入醴陵渌江中学。翌年转人河北保定 私立中学。后入日本东京士官学校。1922年7月归国后, 相继任长沙陆军讲武堂少校队副、广州大本营军政部铨叙 科科长。1923年,任广州陆军讲武学校教育长,后任攻鄂 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两次参加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的战 斗。1926年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十七师五十四团 团长,随军参加了北伐战争,在江西修水、南昌等地与军 阀孙传芳部队作战立下战功。1927年4月升任第十七师少 将师长。长沙马日事变发生后,受毛泽东的重托,他命第二团团长李隆光将在长沙的7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同志乔 装成本师官兵,以军事学习为名,分别送出险境;还资助 共产党员杨东莼去日本学习。1928年4月任第六军军长,因未服从蒋介石调遣,不久即被解职。1929年1月,任南京训练总监部监员。1932年12月,任武汉“剿匪”总司令部少将参议。1933年,任南京中央军校教育处长兼庐山军训团和四川峨眉山军训团兵器官,曾通过上海的中共党员曾希圣、黄龙等,先后给中共地下组织提供有关国民党进攻红军的重要情报、文件和地图,并要求去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先后派聂荣臻、刘仁霖等劝其留在国民党内工作。1935年9月,任国民党中央军校成都分校主任,为制止该校政训处长任觉伍密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400多人的企图,他亲去浙江奉化县找蒋介石辩论,设法保护了这批革命力量。

  七七事变后,任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后迁湖南武冈,改为中央军校第二分校)主任,在5年多时间里,为抗日 战争培训了大批中层军官,被誉为军事教育家。1943年3月,任第九十七军中将军长兼重庆警备司令,与八路军办 事处和周恩来等联系密切,因特务告密,被撤职。1946年7 月,任中央训练团庐山分团主任,因不满时政于10月辞职, 蒋介石批“永不录用”,遂闲居香港、上海、沈阳等地。 1947年,他秘密会见陈明仁,劝其早日弃暗投明。1948年, 毅然向白崇禧递交脱离国民党声明。同年11月只身秘密从 天津进人华北解放区,在河北省西柏坡受到毛泽东、刘少 奇、周恩来、朱德等的接见,参加了策动北平和平解放工作。后任东北军大第三总队队长,负责改造和培训起义军 官工作。1949年6月,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谈代表团先遣代表身份到达长沙,会见程潜、陈明仁,商谈起义大计, 努力促成湖南和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湖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任。后任湖北省副省长、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为湖北的政权建设、法制建设、民兵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国民党军政人员中少数没有购置产的高级将领之一。建国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四、 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0年8月25日,李明灏在武昌病逝,终年83岁。他是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合作共事的老朋友,毛泽东曾对他几十年如一日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历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005年8月,中国内地官方与民间,一致高调热烈地 展开着抗战胜利60周年的大纪念。随着这种大纪念的氛围 一直延续至今,当我再次见到黄埔军校二分校旧址时,我感到的是一种平静,甚至有一点落寞。这一天正是黄埔军 校建校82周年的纪念日,在广州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总部不知用何种方式来纪念她。但在黄埔军校二分校,这里一切 安静如常,没有想象中的风光庆祝的场景,热闹离黄埔二分校很远。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 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为建立革命军队,挽救 危难之中的中国而创办的。据说当年选择长洲岛为校址, 是孙中山亲自选定的。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安全。因为当时 广东大小军阀随时都有可能发山大王脾气,弄不好就会袭 击军校。这个离市区甚远,而且孤悬珠江、四面环水的小 岛,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确是块易守难攻的桃源宝地。1924年6月16日9时30分,黄埔军校开学典礼在操场隆重 举行。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的演讲足足讲了一个多小时。他说,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 国的危亡”。孙中山演讲完毕,会场上掌声雷动。随后,由 党代表廖仲恺主持开学仪式,胡汉民宣读总理训词,汪精 卫代表国民党中央执委致祝词,最后是阅兵式和分列式。60 多年后,当年的学员李默庵和宋希濂等人回忆说,有两件 事记忆犹新:一是当日检阅台正中央高悬校训:“亲爱精诚”,两边配有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孙中山那天穿着白色的中山服,戴一顶白礼帽,一旁的宋庆龄,“黑衣布裙,美如天仙”。二是-口广东话的胡汉明向全场宣读“总理训词”:“三味煮鸡,萝卜大葱’’,搞得台下的人一头雾水。事后细看贴在墙上的训词,才明白原来胡汉民说的是“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从最近的资料上了解到,在黄埔军校旧址处,还有一块说明碑,说现在的校舍是1938年被日寇飞机轰炸后按原 来的样式重建的,当年的校舍只有围墙内两棵古榕幸免于难(也就在这一年,日军进逼武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被迫迁往武冈)。黄埔军校总部校舍面临珠江,坐北朝南,大门、二门后面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总面积10600平方米。走进黄埔军校,首先赫然人目的是倍感亲切的“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这块招牌以前在书本和影视中见过多次,这次看到褪尽铅华的真身,依然震撼。轻轻地由外门踱进大门,红门两侧,宫墙的内壁上一厢挂有两对、一共是八个木制条幅。据说是前年黄埔军校80周年时海内外的“黄埔人”捐赠的。右侧的两对条 幅分别写着:“炎黄大帝开天地,国父中华创共和”、“军政行伍文韬莫测,官兵运筹武略堪夸”;左侧的两对写的是: “军政取诚为祖国,校园训诂报精忠”、“文能武能能文能武,武可文可可武可文”。最后这一联抒写的是黄埔军校不 大为外界熟知的文武兼备。其实从黄埔走出来的不仅有灿若群,的风云战将,也同样不乏赫赫有名的文坛巨子,教 ^中就有后来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巨匠的沈雁冰、郭沫若、成仿吾,学员中有二期的聂绀弩、第六期的臧克家。据有 关史料显示:从1924年创办至1949年蒋介石退出大陆,黄浦军校共招收学生23期,加上9所分校毕业生,及各种训练班,共有毕业生25万余人。其中,前6期均在广州黄埔 岛校本部学习,后口期的办学地点有南京、武汉、成都等 国民党中出身黄埔的上将就有近40人;而共产党十大元帅就有—半(林彪、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出自黄埔军校。而最让人注目的是黄埔系中“黄金二期”—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生,600名学员中就产生了325名将军。将军成长率高达50%以上这在世界军校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同样,黄埔军校武闪分校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 政治人才,李明灏、刘公武、周磐、李亚芳、王檄鳌、沈 清尘、张泰祥、刘冠士等等这些闪亮的名字,在武冈近代 史上,不,在整个湖南,整个中国近代史上都写下了光辉 的篇章……

  去年“两会”期间,笔者在报上看到一则消息,“两会”代表中的“黄埔人”在审议《反分裂国家法》的空隙 中和在京的黄埔后人、家属聚餐。据说在聚会现场还有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冯玉祥的女儿冯理达、陶铸的女儿陶 斯亮、徐向前的儿子徐小岩、张治中的儿子张一纯、侯镜 如的小儿子侯伯文等人。“一代黄埔三代亲,天下黄埔一家 人”,这种高朋满座、其乐融融的场景,让人感慨黄埔就是黄埔。据侯镜如的小儿子侯伯文介绍,北京的“黄埔军校 同学会”与台北的“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两个民间团体的相继成立,他的父亲都是重要的推手。1984年6月16 曰,黄埔同学会在北京成立。黄埔一期的徐向前与侯镜如 被推举为首届会长与副会长。1990年5月,时任黄埔同学 会会长侯镜如,一手促成了同是黄埔一期生、邓小平莫斯 科中山大学同学,后来名列蒋介石“十三太保”之一的邓 文仪访问北京,进行了“双邓会”。后来邓文仪回到台湾透露说:当时邓小平以一句过去的事情就不用再谈了,将过 去的恩怨舍去不说。邓小平表示,我们都姓邓,而且是老朋友,什么事都可以商董。大陆和台湾是兄弟,都是一家 人,不必打仗了,打仗对双方都不好……1991年元旦,也就是“双邓会”后半年左右,邓文仪联合138位在台的黄 埔同学作为发起人成立了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目的就是“闭结海峡两岸和海外的黄埔同学,完成和平统一中国的使 命”。

  临近黄昏时,夕阳的余晖穿过老槐树繁茂枝叶,斑斑驳驳地洒在青砖黛瓦的中山堂上,像是在翻开一页页历史的记忆……就在这种摇摇晃晃的斑驳中,我仿佛是走进了一条时光的隧道,在眼前幻化的,是1938年前“亲爱精诚,继续永守”的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是82年前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怒潮澎湃、党旗飞舞”的黄埔……在耳边回荡的,是那首雄浑有力的《陆军军官校歌》:“……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在那一瞬间,笔者突然想起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词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突然想起清朝诗人吴梅村的词句“只有敬亭,依然此柳。雨打风吹雪满头”;突然想起民国文学大师林语堂的名著《瞬息京华》扉页上的那句献辞 ——“献给英勇的士兵。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成为自由的男女”。

  后来我才明白,其实我想说:就是这个“斜阳曳枝, 青砖黛瓦,高屋大宅”的黄埔军校武冈分校中山堂,让整 个一部武冈近代史,甚至整个中国近代史,都逃不掉黄埔 的影子。82年一瞬间,风流没有被雨打风吹去,精神没有被历史的长河洗去,依然可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只有黄埔,只有中山堂,依然永存。

  (原载湖南人民出版社《武冈黄埔情----黄埔军校第二分校纪念文集》)

责任编辑:徐永帅 最后更新:2021-08-07 10:34:0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黄埔感怀】武冈黄埔随记

下一篇:【黄埔感怀】缅怀李明灏将军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