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纪实丨加强民间互动,传承拉贝家族与中国百余年的友好情谊——记“约翰·拉贝事迹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学术研讨会”
2023-02-14 14:32:30  来源:《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公众号  点击:  复制链接

  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22年12月17日上午以线上会议形式举行了“约翰·拉贝事迹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学术研讨会”。

  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楚国清致辞,他强调,2022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约翰·拉贝诞辰140周年、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在三个历史节点的年份召开这次会议,更能使人们深刻地理解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引领作用。约翰·拉贝的国际人道主义大爱以及他追求和平的崇高精神和行动,值得全世界人民永远珍视、研究、传承,同时,也为新时代国与国间命运与共带来了重要启示。

  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会长、前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作了题为《纪念约翰·拉贝与促进中德友好合作》的主旨发言。他指出,约翰·拉贝先生以身作则,展示了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以史为鉴,以约翰·拉贝先生为榜样,不断地促进各国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同德国人民以及两国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和友谊。

  首席专家梁怡作为中心代表以《疫与情》为题汇报了2019—2022年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成立3年来的工作情况。她说,中心要继续弘扬约翰·拉贝先生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秉持教学、科研、交流的工作宗旨,继续为大学生和普通市民接受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提供必要的展览服务、学术服务、交流服务,进一步推动全世界六个拉贝中心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研究,为构建跨国界跨学科的特色研究中心建设作出实际贡献。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丁超导演以战争年代的人道主义援助到和平时期的医学合作为线索,把南京大屠杀见证人约翰·拉贝和他的孙子托马斯·拉贝——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的感人事迹浓缩在9分钟的文献片中。

  由于疫情影响,会期为半天,来自不同国家、单位、高校的18位专家发言做了会议交流。他们发言积极,观点鲜明,针对性强。

  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是筑起拉贝义举的情感基础

  托马斯·拉贝在视频发言中表示:“我的祖父在1937—1938年日军占领南京期间建立了一个面积约四平方公里的安全区保护中国平民,并在自己家的房子和花园里收留了650名难民,他的国际人道主义行为在中德两国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他从德中两国悠久历史文明的视角切入歌德、孔子等先哲的名句,认为“在最近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向我们传达了这种观点,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和它的发展”。他指出,在中德建交50年的日子里,两国人民的赓续友谊中也有祖父的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原副馆长刘建业认为,拉贝在中国30年长时间地、不间断地了解、收藏、研究中国文化,形成了拉贝对以京津宁为代表的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的热爱、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挚爱,这种爱难以动摇,成为他在凶残暴力的日本强盗面前挺身而出保护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南京难民的情感基础。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认为,拉贝事迹彰显的是一种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核心理念。弘扬国际主义应该是双向的,85年前的拉贝先生在中国的救助行为与1948年中国人援助处在生活困境中的拉贝一家,都是人道主义和真正的国际主义的体现。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特聘专家大卫·巴拓石从哲学史角度分析,一提到约翰·拉贝就会想到三个词:“博爱、责任、勇气”。在拉贝这里,人类的博爱精神和勇气是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他的所作所为也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中。

  研究出版社编辑三部副主任、《拉贝与中国》责任编辑张琨,分享了托马斯·拉贝在书里通过1937—1938年间不同当事人谈拉贝身上展现的人性之光,呼吁人们要以史为鉴、追求和平、展望未来,这也是对《拉贝日记》最好的解读。

▲2020年4月22日,中国驻德使馆将防疫物资送交拉贝后代(新华社发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供图)

  民间交往人心相通,情谊相传大爱和平

  与会的老外交家们在发言中以自己工作中的实例谈促进民间友谊的重要性。史明德深情地说,2022年是自己从事外交工作的第50年。其间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是德国,《拉贝日记》出版、拉贝墓园和故居修葺,他都是亲历者。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既要以史为鉴,以拉贝先生为榜样;也要面向未来,特别是要为加强高校青年学生的相互了解、理解和友谊作出实际的努力。

  国际友人研究会代表、前副秘书长高振东,文化和旅游部老干部贾建新参赞都认为,中心的工作一方面要让更多的德国民众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了解约翰·拉贝先生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壮举;另一方面要让更多的国人重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道理和现实意义,加大中德的跨文化交流力度,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促进中国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友谊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驻奥地利科技参赞雷风云先生为缅怀拉贝先生、增进中德友好赋诗作一篇,话当年“南京好人旷世缘”,赞今朝“中欧医者仁心联”。北京联合大学杨慧子以剪纸为拉贝先生诞辰140周年做纪念,生动地讲述让传统剪纸走进生活,让外国友人感受到文化的友好与认同。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副主任李瑜决定以实地探访寻找拉贝北京足迹的形式,追寻拉贝先生义举的情感基础所在,也追寻拉贝家族与中国人民友谊的起源。

  加强文献史料挖掘,深化学术性研究

  日本问题研究专家、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乔君编审强调,鉴于拉贝研究和南京大屠杀研究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要注重史料的多元化、进一步拓展这两项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范围。

  长期进行拉贝文献档案整理的南京市档案馆夏蓓建议,从事南京大屠杀研究和拉贝研究的工作者不仅要讲好拉贝的故事、弘扬人道主义精神,还要特别在国际传播上再下功夫、再做文章;继续以拉贝为榜样,多做促进中德友好的工作。

  南京大学约翰·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主任杨善友分享了拉贝与南京的感人故事。他认为,约翰·拉贝不仅仅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而具有的意义,他生命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他所处时代的精神。未来要从南京大屠杀事件中加害方的暴行与证言、受害方的受害与抗争、第三方的国际救援和历史见证三方面再深入研究下去。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编辑部高翠,用生动的话语讲述了抗战时期马海德以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奋战在抗战前线,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中外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12月13日《命运与共——约翰·拉贝及家族与中国的友谊》主题展览在南京开展(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深化多方面交流合作,为传承中德友谊做实事

  《拉贝与中国》翻译团队代表、托马斯·拉贝与北京妇产医院的合作伙伴阮祥燕教授发言,介绍了这本书的翻译研究过程。阮祥燕说,托马斯·拉贝定期到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出诊,他和另一位德国医生多年与院方合作,共同创造了中国首个冻存婴儿的诞生、三次实现零的突破等优异成果,两位专家也都获得了中国政府友谊奖。

  香山革命纪念馆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代表都斌、韩小昆分别从纪念馆的工作特质出发,阐释了如何唤醒冷冰冰的史料用于展示拉贝与中国人之间亲人、恩人、友人的情感,开展对拉贝先生追求和平、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的生动实践。亲情、恩情和友情这种无形的精神遗产正是拉贝精神的核心所在。他们强调,要构筑好、传播好弘扬拉贝精神的反向传播纽带,培育好传播和弘扬拉贝精神的青春力量,培养两国青年人在历史长河中守望相助的友谊。

  《国际人才交流》总编辑徐庆群认为,要以大历史观来认识以拉贝为代表的进步人士支援中国抗战的历史意义,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识他们义举的历史意义,要以强烈的历史自觉主动担当作为,将他们的精神与新时代的精神结合起来、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主张结合起来,接续那份祖辈与中国之间的爱与善。

  北京联合大学图书馆馆长王彤表示,近来随着图书馆的价值越来越被认同,文化育人成为一种强劲的教育力量,要将以文育人、以文培人作为图书馆的重要使命,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概括起来,这次会议有几方面的收获:坚持弘扬拉贝精神,以教学、科研、文化交流为主线开展工作为总基调;坚持开展民间交流为特色,办好拉贝事迹展、助力国家的外宣工作;坚持科研为基础,将拉贝研究与“五史”教育、思修课教学、国际文化交流、网络传媒的利用有机结合起来;适时开展六个约翰·拉贝交流中心的结盟协调工作,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继续扩大委员会多国籍的成员队伍,将“约翰·拉贝事迹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会议主旨落在实处。

  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仲计水在会议总结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约翰·拉贝事迹的学术化研究,更多地发挥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开展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的教育功能,积极申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际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做好国际传播,在中国对外友好交流方面发挥中心更大的作用。尤其是要进一步加强全球六个约翰·拉贝交流中心的联系与交流,挖掘更多的史料,深化学术研究;探索组织更多的展览、巡展和网上的虚拟展览,组织更多的学生和市民参观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充分发挥中心在思政课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作用。

  会议由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冯丽霞主持。参加会议的还有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研究生、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北京联合大学学生记者团成员、北京妇产医院《拉贝与中国》翻译团队、广东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团队代表、东北医学历史博物馆代表,以及西安工业大学、吉首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的学生们。

  文/北京联合大学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

  来源:《国际人才交流》2023年1期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3-02-14 14:37:3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第七届战后对日本战犯审判青年学者研讨会”1号通知

下一篇:第25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邀请函(第二号)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