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老兵唐文光:反正都是死,不如打鬼子
2020-11-07 09:01:36  来源:海疆红色记忆  点击:  复制链接

2016年1月16日,唐文光在金堂县隆胜镇黄桷桠村家中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杨力摄

  2016年1月16日,阳光和煦。金堂县隆胜镇黄桷桠村公路旁,有间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泥土筑起的墙已剥落大半,地面坑洼不平却打扫得很干净。94岁的唐文光坐在院坝里,晒着太阳眯了一觉醒来。

  周围传来重孙们的声音:“祖爷爷,鬼子长啥样啊?红胡子还是绿眼睛?”老人的双眼早已失明,他伸出手,一个娃娃把头靠了过去。唐文光笑了笑,讲起年轻时打仗的故事:“鬼子也没得三头六臂,但是机枪打得特别凶,还有飞机‘呼呼呼’地飞过头顶丢炸弹,祖爷爷的好多战友都牺牲了……”

  当天下午,华西都市报记者在隆胜镇民政事务办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了唐文光。

  与其死在家里不如去拼出路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战火的影响,对远在四川的金堂隆胜镇并不大。老实巴交的唐焕友种了大半辈子地,心头盼的是老天爷能给个丰收年,一家子可以吃饱饭。转身看到小儿子唐文光时,唐焕友的心头有些恼,但很快就释然了:“过段时间,给他找个师父,学个好手艺。”唐焕友给儿子盘算起不做农民的出路。

  走在田埂上的唐文光,想的却恰恰相反:“反正读不进书,家头又没得钱,学手艺还得挨师父打,我才不去咧。”正当父子俩各自在“盘算”时,大路上传来敲锣打鼓的声响。唐文光一溜烟跑过去凑热闹,看到不少十八九岁的青年跟家人告别,要到前线去打鬼子。

  “战事打得那么凶,鬼子迟早要打过来。与其被炸死在家里,还不如去前线拼个出路。”17岁不到的唐文光像被打了一针强心剂。听得热血沸腾的他,也想去当兵。

  “不行,你敢去就打断你的腿!”唐文光的想法刚说出来,就遭到一家人的强烈反对。作为最小的儿子,唐文光一向受到更多“宠爱”,这种九死一生的想法,家里没有一个人同意。倔强的唐文光从村里打听到,赵镇那边有部队在征兵。没过多久,他瞒着父母,与村里的其他青年一起在赵镇加入了川军45军。随后,唐文光等一批金堂青年穿着布鞋和短裤,走到广安参加了半年集训。

  日机空袭武汉目睹战友牺牲

  半年的集训很快结束,唐文光这群毛头小子,在体能和枪法上都得到了提升。由于前方战事吃紧,唐文光被分配到45军125师373旅745团1营3连1排,成为一名正式军人。随后,唐文光与部队一路步行至重庆,再坐船一路往东,朝抗日前线开去。

  一路上,唐文光这批新兵由于年纪相差不大,相互聊起了沿路的所见,以及各自的家乡故事,很快就熟络了。到达武汉不久,日机呼啸而来,接着是几轮低空轰炸。随着轰隆声在耳边炸开,唐文光等人还没反应过来,耳朵就被震得生疼,很多人没来得及跑开,当场被炸得没了影子。“老兵喊我们赶紧找地方躲。”很多人四散开,各自找掩体躲避。烟尘散去,周围的建筑都被炸毁,街道上散落着焦黑的尸体,“应该是碰巧遇到的轰炸,不然部队的死伤会更大。”有老兵说。

  很多新兵被吓得傻了眼,唐文光等人开始集中遗体,找了个地方埋掉这些年轻的血肉。“跑了会被炸死,拼了可能遭打死,反正横竖都是一死,我要多杀鬼子才赚得到。”唐文光把心一横,第一战没能吓住他,反而更坚定了他抗战的决心。

  深秋时穿草鞋只能吃到米饭

  快到山东时,已经是深秋时节了。但一路出来的川军,大多数人还穿着草鞋,被冻得打冷颤。很多战士的脚被冻伤,但部队太穷,给他们添不上装备。北方的深秋,比四川更加冷冽和刺骨。休息的时候,大家缩挤在一起,相互取暖。

  唐文光背着的步枪,已追溯不到是哪个死去的战士留下的了。他把它视如宝贝,保护得不得了。

  “没战斗的时候还好,每天能吃上3顿饭,都是干饭。”唐文光回忆说,相比那些受战争影响,四处流浪的灾民来说,部队还算幸运了,“但除了米饭,难得吃上一回菜,肉就更别想了。”唐文光说,当时川军还有个“绝活”:会编草鞋。从四川出来,一路上走烂了不少草鞋,很多鞋子都是川军各自抽空编的,“到山东时还背了好几双草鞋。”但战斗一打响,要想再吃顿饱饭,睡个好觉,就成了奢望。

  “常常一天都吃不到一顿饭,一旦生火做饭,就相当于在引导飞机来轰炸。”战士们常常饿着肚子跟鬼子打仗,因为装备差距太大,需要更灵活的战术,体能消耗比日军更大,“最苦的还是晚上打仗,又冷又饿。”

  多次打跑鬼子百姓送来布鞋

  虽然已过去70多年,但94岁的唐文光一提起在山东的日子,时不时会念到当地的老百姓。

  “我们在山东驻防和作战时,当地百姓都很感谢川军。”唐文光说,那时候,常有鬼子来村子里骚扰百姓,他们就组织人手,多次把鬼子打跑,“到后来,只要不是大部队,小股鬼子一听到枪响就吓得骑马跑掉。”

  当地百姓见到这些川娃子寒冬腊月还穿着草鞋在战斗,大家一合计,自个儿弄了布料,给他们打布鞋穿。

  “起初,长官不让收百姓的东西。布鞋实在推不过去,就收了,但其他东西一律退了回去。”唐文光说,他们部队有一条铁律,就是不准骚扰百姓,不准偷拿百姓的东西,“如果发现,一律枪毙。”

  说到这儿,唐文光努力抬起眼皮,叹了口气:“有个小战士,就是没遵守这条纪律,被枪毙了。”

  那时候,部队要给他们发军饷,“但战事紧张,军备更换都恼火,军饷就更惨了。”有个年轻战士,想换些零钱,就偷了村民的一块白布拿去卖。此事被村民发现,闹到了军营里,排长揪出那个战士,白布还没卖出去,当场还给了村民。

  但事情还没结束,“军令如山,军纪更不能坏。”唐文光摇着头说,那位年轻战士没能死在战场上,而是被执行军法,当场被枪毙了。

  血战台儿庄时子弹射穿大腿

  电影《血战台儿庄》里,在战事危急的时刻,无论是在城外还是城内,都出现了将领与士兵一同壮烈殉国的场面,可见当时战事之惨烈。

  这场注定载入史册的战役,在1938年3月打响。日军甲种师团第10师团下属的濑谷支队1万多人,全线进攻川军22集团军防守滕县外围的阵地。

  此前,第五战区急调张自忠的59军北援滕县。岂料张自忠到达滕县时,日军对临沂发动猛攻。临沂和滕县一样,一旦不保,日军都能迅速占领台儿庄,然后直下徐州。张自忠部被派到了临沂。此时,能抽调增援的部队尚在数百公里外的路途中,台儿庄、徐州犹如一座空城。滕县只能由22集团军两万多人独自面对。

  不满20岁的唐文光,已当上了班长。“当天清晨,日军用大炮和飞机轮番轰炸我们的阵地。”唐文光回忆说,由于装备差距太大,战士们只得躲在阵地里,“一个排、一个连根本不经打,几炮过来就死伤惨重。我所在排里的战士,一场战斗打下来,只能活几个。”

  机枪打穿工事川军死守滕县

  “装备实在太差了,完全是填命在守。”与日军轻重武器的猛烈攻击相比,川军的武器显得很“寒碜”。

  日军有飞机和重炮轰炸,地面有机枪为冲锋士兵开道。川军有的步枪连来复线都磨光了,射击起来子弹乱飞,还时常遇到卡壳,距离稍远就打不准,几乎只能在200米内才能对日军造成伤亡。

  “很多川军战士干脆把枪放在旁边,等日军靠近再用手榴弹和大刀。”唐文光说,他们的几门迫击炮还没打出一炮,日军就轰轰轰连落数十炮。“命令一下,管你怕不怕都要上。被打死了,挖个坑坑埋了就是。没被打死,就要杀鬼子报仇。”

  “老兵怕机枪,新兵怕炮弹。”唐文光等人在多次战斗中总结了这个经验,“我们在滕县城外修筑了工事,但几乎没有用,飞机可以把炸弹扔进阵地,我们只能瞄着天上打。说起来是工事,鬼子的机枪完全可以射穿工事,躲在工事后的新兵,大多被子弹打穿了。”唐文光指着左大腿说,“这里的贯穿伤,就是被子弹打穿的,幸好没伤到骨头。”

  但川军仍然在拼死抵抗。作为台儿庄外围的唯一驻守部队,一旦放弃滕县,台儿庄就直接暴露在日军面前,再无一支部队可以阻拦日军的长驱直入。

  “我们外围守军被打散后,城内的部队还一直死守。”想到守城的川军战士,唐文光突然捏紧了拳头,1938年3月17日下午,日军数千人破城进入滕县,剩余的川军和日军拼死巷战。由于日军数量太多,川军各部逐步被陷入包围中,相互之间的联系被切断。

  写家书报平安回家继续种田

  奉命死守滕县的41军122师师长王铭章,被日军入城部队发现,遭到重机枪部队的猛烈扫射。王铭章腹部中弹,壮烈牺牲。

  “离开家大概两个月后,我写了封信回去。”唐文光说,要去前线的时候,他收到了家人的回信,内容已记不得了。

  唐文光说,那时候出去打仗,谁都不知道能不能活到第二天,他也难得有时间给家人报平安。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了金堂老家,村里的人以为他早就死了。“当时一起出去的人很多,但打完仗回来的,就只有我一个了。”

  家人见面后,母亲哭红了眼,唐文光也感到有些惭愧,但是出去抗战的事,“我不后悔。”不久,家人给他找了个叫张凤群的老婆。从此,他接过父亲的锄头,在家里种起了地,这一种就是几十年,“没想到转了一圈,还是回来种田了。”

  此后,唐文光再也没有离开过老家。他时常怀念起抗战的日子,以及当年出生入死的战友,“经历过战争,才晓得战争到底有多惨烈,还是平平淡淡种田好啊!”

  喜欢住在老屋希望老伴健康

  20多年前,唐文光因为白内障的原因,导致失明至今。“虽然看不到,但父亲的耳朵听力还好。”唐文光的大儿唐柏林说,以前,父母身体不错的时候,他们常一起四处转转。后来,二老身体衰退,“走路必须要人扶着。”

  不久前,唐柏林带着父亲住进了新家,但住了没几天,唐文光就不高兴了。

  “他一直闹着要回老屋去住,新房子住着心里不踏实。”16日当天,唐柏林答应父亲送他回去坐坐,“老屋太残破了,到处都透风。”

  “坐在自己家里,我才觉得踏实。”唐文光有些倔,无论儿子怎么说,他都要坚持住些日子。陪了他70多年的老伴也在老屋,但身体更为虚弱。

  老屋里,阳光从瓦隙里透下来,唐文光坐在床边的凳子上,老伴躺在床上养病。

  “母亲刚出院没多久,还在吃药。”其实,唐家人藏了个秘密。唐柏林说,母亲不久前查出了癌症,他们担心老两口听了受不了,“一直瞒着的,只说是感冒了。”

  “我身体不行都没躺起,你要赶紧好起来哦。”唐文光对老伴说,此时屋外的阳光正好,“等你牵我走走。”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力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口述实录

  “战事打得那么凶,鬼子迟早要打过来。与其被炸死在家里,还不如去前线拼个出路。”

  “跑了会被炸死,拼了可能遭打死,反正横竖都是一死,我要多杀鬼子才赚得到。”

  “当天清晨,日军用大炮和飞机轮番轰炸我们的阵地。一个排、一个连根本不经打,几炮过来就死伤惨重。我所在排里的战士,一场战斗打下来,只能活几个。”

  “很多川军战士干脆把枪放在旁边,等日军靠近再用手榴弹和大刀。命令一下,管你怕不怕都要上。被打死了,挖个坑坑埋了就是。没被打死,就要杀鬼子报仇。”“我们在滕县城外修筑了工事,但几乎没有用,飞机可以把炸弹扔进阵地,我们只能瞄着天上打。说起来是工事,鬼子的机枪完全可以射穿工事,躲在工事后的新兵,大多被子弹打穿了。我大腿上的贯穿伤,就是被子弹打穿的,幸好没伤到骨头。”

  “经历过战争,才晓得战争到底有多惨烈,还是平平淡淡种田好啊!”

  老兵档案

  姓名:唐文光

  年龄:94岁

  民族:汉族

  籍贯:四川金堂

  所属部队:中国军队22集团军45军125师373旅745团1营3连1排

  所任职务:排长

  经历战役:滕县保卫战等


责任编辑:宋吟霜 最后更新:2020-11-07 09:43:3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老兵黄开仁:目睹李家钰牺牲 冒死逃离集中营

下一篇:空军老兵张义声:炸弹扔下,鬼子在火海中乱滚乱跳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