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桂林抗战老兵回忆峥嵘岁月 讲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图)
2020-05-01 14:32:03  来源:桂林生活网  点击:  复制链接

20世纪40年代桂林保卫战后的桂林(资料图片)

抗战中被破坏的中正桥(解放后改名为解放桥)。(资料图片)

1944年11月,被日军占领的桂林火车站(资料图片)

桂林保卫战时期的桂林城(资料图片)

以建明(九十四岁)

  78年前的今天,“七七事变”爆发,卢沟桥的枪声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更是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起点。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无数中国人捐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为民族而战。

  而桂林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71年前的桂林保卫战,这是桂林自建城两千多年以来的历史长河中,最为壮怀激烈的一次战斗。抗战歌曲《八百壮士》的歌声仍在回响:“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尚存于人世的几位老兵,他们仍然记得当年那场战场,他们再次为我们讲述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以建明:驻守伏波山一年多,从未让鬼子飞机越过防线

  以建明,住在永福县城向阳路上的一位普通老人,每天都会端一张小椅子坐在临街的门口,偶尔抽根烟,跟过往的邻居聊聊天。老人已经94岁高龄,头发、胡子都已斑白,腿脚还有些不太利索,表达也不再流利,外人看来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老人。然而,他却是一个不寻常的老人。

  1941年,中华大地战火纷飞,桂林亦难免战事。刚满20岁的以建明,瞒着家人跑到桂林市,加入了桂林防空高射炮学生队,部队驻守在伏波山阵地。据老人回忆,当时在伏波山驻守的是一个中队十几个战士,还有一门高射炮,与漓江上游的紫金山,下游的象鼻山三个高炮阵地组成桂林城东面的防空线,严防日军空袭。

  “我们每天清早起来就开始出操,然后是一整天紧张地学习操作高射炮。”以建明对当年的记忆已经不是太完整,但说起打鬼子依然有些激动,“日本人当年最怕我们广西兵,我们打起仗来都不要命的。”老人用零散的回忆告诉记者,当时他们虽然是学生队,但要求时刻处于临战状态,一旦发现敌机来袭要立刻投入战斗。老人说在伏波山驻守的一年多时间里,经常有鬼子的飞机想偷袭桂林,但从来没有越过他们的防线,还打下来过几架飞机,“看着鬼子的飞机冒着烟掉下了,阵地里一片欢呼,特别解恨。”

  后来,日军突破衡阳大举向桂林进军。以建明随部队紧急开拔到恭城龙虎关与当地民团一起阻击日军。回忆起在龙虎关的战斗,以建明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的老百姓打鬼子特别积极,大家都是用土枪土炮对付日军的“三八大盖”步枪和迫击炮,尽管装备差,人员少,但是在正规部队接管前,他们没有让日军跨进龙虎关一步。

  除了桂林保卫战,以建明后来跟随部队参加无数次战斗,还考入了黄埔军校成都分校。战争留给老人的记忆是艰苦的,“在伏波山的时候每天两餐饭,一餐4两米饭,吃的菜有时是去捡回来的,但是从来不知道害怕。”

  如今,94岁高龄的以建明老人四世同堂,生活过得很安逸,每天坐在门前看着来来往往的邻居,和每一个人打招呼都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黄海潮(九十五岁)

  黄海潮:被困七星岩,孤身一人突围

  在全州县全州镇的一个简易养老院里,95岁的黄海潮独自居住在这里。他没有儿女,原来有两个侄孙轮流照顾,后来因为亲人们要外出打工照看不到他,他只好住到养老院去,属于五保户,每月只有补贴105元。战场上,他失去了左手全部手指,炮弹让他的耳朵也不太好使,双脚行走也不方便,需要依靠拐杖,但老人面色红润气色不错,说起话来字句清晰。照顾他的工作人员说老人这几天有点感冒,之前身体很好,每天吃饭还要喝掉一斤当地自酿米酒。

  黄海潮1938年参加广西学生军,1940年进黄埔独山4分校18期步兵科,龙里辎重兵学校。1943年10月,新婚不久的黄海潮就到国民革命军第74军57师报到,参加了常德保卫战。随后回到广西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第31军131师391团输送连,参加了桂林保卫战。1945年加入新1军,最终军衔为少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老人回忆起当年开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日本人真是坏啊,什么人都杀,我们部队不会虐杀俘虏,日本人对待抗日部队俘虏了全部杀掉,一个不留!大家对日本人的憎恨到家了,战斗起来都十分拼命。”老人年纪大了语速很慢,缓缓诉说了当年的一段战斗,“那时我们部队要渡过漓江快速撤退,江上还没有解放桥,只有木头架设的小桥,江水很急,有很多个旋涡,日本人追得紧,我身边有四五个战士就掉江里了。我本来上了岸回头一看有人落水了,马上下水去救人,但一下就不见了人影,我仗着身手好只捞回来两条枪,还有一挺机枪很可惜捞不回来了。最后战斗至七星岩洞里面,我身边的战友全死光了,就剩下我一人突围活了下来。”回忆至此,老人不禁感概万千。
 

伍永植(一百零一岁)

  伍永植:坚守象鼻山,被俘后幸运逃脱日军魔掌

  伍永植今年101岁,在不久前刚过完他的百岁大寿。他住在全州县文桥镇栗水村庄屋屯的一个一百多人的小村落里,这里整个村子都姓伍,都是一个大家族。老人过百岁生日时,老人的子子孙孙大部分都回到了家乡来为老人贺寿,热热闹闹为老人度过了百岁寿辰,让老人很开心。

  据伍永植孙子说,老人生性喜静,平时没事就喜欢在住的小屋门前走廊上静静坐着发呆。小屋周围都是一片片绿色的庄稼,老人也没闲着,在旁边种植了一小亩菜地,闲来无事就浇浇水、种种菜,有时候也会拿着柴刀到附近的小山里砍点柴火回来。村里没有商店,离最近有商品售卖的村落集市要走四五里路,老人经常提着酒瓶去买米酒,一次两斤。但是最近老人身体有些不好,一直都在吃药,听力下降严重,交流十分困难。在其家人的帮助下,记者只能简单了解到一些老人老年的情况。

  1938年,伍永植参加国民革命军工兵二团三营9连,1944年加入全县(全州)民团,在才湾、山川进行抗日活动,其间参加了桂林保卫战防守象鼻山的战斗。在坚守象鼻山的战斗中奋战了三天三夜直至弹尽粮绝,突围失败被日军俘虏。俘虏后在行至全州的路上,因为美军飞机对日军部队的射击,伍永植乘乱逃进山中,幸运地逃过了日军的魔爪,其他一起被俘的战友都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逃出来后,伍永植加入部队,在全州一带继续跟日军顽强战斗,在一次战斗中,老人的膝盖被一颗子弹击中失去了战斗能力。

  交谈中,老人捋起裤腿露出右腿,还能看到膝盖上一个深深子弹洞痕,这成为他一生永不磨灭的记忆。
 

韦重光(九十八岁)

  韦重光:扼守鹦鹉山时“临渴掘井”,迅速提升士气

  1944年10月,侵华日军突破衡阳后,长驱直入直逼桂林城。10月底,桂林城东西南北四面受敌,守军陷入孤立,形势空前严峻。然而,当时负责桂林城防的主力部队被白崇禧全部调走,换成毫无战斗经历的新兵部队,一时间军心涣散、士气低落。

  当时负责驻守桂林城北门鹦鹉山阵地的46军175师523团1营多为新兵,有的兵甚至还不会使用枪械。情急之下,1营2连连长韦重光向营长提出一边备战一边集训新兵的建议。建议很快得到桂林城防司令的同意,由韦重光主持全营新兵进行实弹射击、手榴弹投掷、近身搏斗等基本技能,短时间内部队士气和战斗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近日,记者在荔浦县见到了这位敢于“临渴掘井”的连长。

  韦重光现在和小女儿一家住在荔浦县城。老人看上去皮肤光滑,总是面带微笑,很是慈祥。老人的女儿告诉记者,今年98岁的韦重光身体一直很好,80多岁时还天天到山上锻炼,但是6年前老伴去世后,韦重光就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老人现在每天都要睡20个小时的觉,就像个婴儿,吃饱不久就犯困要睡觉。在老人好不容易起床的间隙,记者试图向老人了解当年参加桂林保卫战的情况,然而老人已很难再回忆起往事,甚至难以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记者问他还记不记得当年驻守在哪个阵地时,老人竟然很清晰地说出了“鹦鹉山,北门”。

  后来在老人家中,记者见到了一本由荔浦县政协编写的《荔浦文史》第七期,上面刊登了一批韦重光写的《桂林保卫战亲历记》,详细记录了桂林被日军占领前的一段城防战事。

  1935年,18岁的韦重光毅然弃笔投戎考入广西航校第3期飞行班学习飞行,随后转入黄埔军校桂林六分校15期。军校毕业后加入国民革命军46军,1944年7月赴衡阳作战,后被抽调撤回桂林参加桂林保卫战,时任46军175师523团1营2连连长的韦重光带领连队驻守在鹦鹉山以东阵地,负责桂林城防司令部右侧翼警戒。

  当时,日军大部队兵临城下,而由新兵组成的桂林城防部队人心涣散,韦重光大胆建议紧急集训新兵,提升士气。建议被批准后,韦重光也担负起了主持全营新兵作战技能训练的责任,由于训练有方,部队的战斗力和士气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然而,随着日军攻势加剧,尽管桂林城防部队和民团、百姓奋力抵抗,战况变得十分惨烈,双方损失惨重。无奈,双方实力悬殊,桂林城防逐步呈溃败之势。

  时任桂林城防司令韦云淞弃城西逃,韦重光的2连却被命令留守阵地等待新指令。久久等不到新指令的韦重光发现形势不对,急忙跑回营部和司令部,发现早已空无一人。无奈之下,韦重光只好带领连队伺机突围,最后全连准备从西门往猴山坳突围时,遇到撤退在此的营部,又被要求负责掩护大部队突围。最后,韦重光带领全连与日军鏖战一夜,只剩下一个班的士兵得以存活下来。

  突围的第二天,桂林城被日军侵占,韦重光和他的士兵站在城外的山头上只能望城兴叹。此时的桂林城,经过半个月的枪林弹雨后已是一片焦土。

  71年过去了,桂林城早已旧貌换新颜,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而韦重光老人平静的面容中也不再有曾经的峥嵘,让老人健康地安享晚年是他的儿女们最大的心愿。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0-05-01 15:46:3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老兵口述历史:我的两次远征

下一篇:抗战老兵口述历史:不愿做副官的中士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