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听华南抗日老战士口述历史
2015-08-27 08:49:14  来源:凤凰网  点击:  复制链接

  

  欧初1949年7月率部解放台山、恩平

  

  1978年7月杨奇被派到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图为他在办公室批阅公文

  

  陈达明1946年在山东烟台

  

  青年史野

  

  杨声1939年冬于香港

  □金研 整理

  华南人民抗日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要抗日队伍之一,在抗战时期,与在粤国民党军队共同抗敌,牵制了大量的侵华日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对日作战。华南人民抗日纵队还挺进港九地区,成功地营救了一大批滞港的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知名人士、盟军官兵和国际友人,并为盟军收集和提供了军事情报;开辟的东江、琼崖、珠江、南路和韩江等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成为继华北、华中之后的全国第三大敌后根据地。为纪念华南地区人民抗日战争的光辉历史,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8月14日,广东省文联、省委党史研究室和广州地区抗日老战士联谊会共同举办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老战士影像展和诗歌、散文、楹联书法展在广东省文联艺术馆开幕。主办方不但展示面向全国征集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作品,还采访了70名在广东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用影像再现老战士们的动人风采,并以文字撷取老战士们口述的光辉历史和感人故事。

  本版在此选登其中部分抗战故事,以表纪念与敬意。

  欧初

  1921年出生,广东中山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山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解放区的主要创建人、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广东省政府秘书长、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广州市常务副市长、市人大主任、中共广东省委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威震中山欧初仔

  1937年,欧初考入广东省立广雅中学学习。1938年5月,时任八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到广雅中学演讲,号召“大家都能投身到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中来,以求得整个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欧初被这些慷慨激昂的话语深深震撼,随即参加了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广雅支队。

  1939年7月下旬,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中山横门岛。横门是珠三角的战略要地,如果失守,县城石岐便无险可据。中共党组织成立了“横门前线支前指挥部”,欧初担任总务部长,带领“抗先”队员运粮、运弹药,组织担架队运送伤员。横门保卫战打响了中山抗日的第一枪。欧初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敌人的火力非常猛烈,空中敌机纷纷轰炸,地面炮火连天,我们都是第一次上战场,但是大家都不顾生死。”

  1940年5月,欧初被派往港口镇大南沙组建中山抗日游击小队。武装力量经历了一百多次战斗,逐渐强大起来。而游击队员穿戴的竹帽和胶鞋,也成为当时群众的流行时尚,被称为“欧初帽”、“欧初鞋”。

  欧初善于团结和争取抗日的力量。在中山,他和战友们的细致工作,得到了孙中山元配夫人卢慕贞、四姐孙妙茜以及其他社会知名人士的赞扬与支持;在澳门,他们与澳门当局达成了合作协议,为游击队在澳门筹得了经费,采购了弹药。“欧初仔”部队威震中山乃至珠三角、澳门一带,是珠三角地区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

  今年,时值庆祝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胜利70周年,欧初先生喜赋七律一首:

  遍地烽烟敌患清

  千门万户祝繁荣

  人文槖笔风雷定

  友谊长留岁月宁

  得晤赤松能指引

  喜逢伏老好传经

  讴歌击壤全民乐

  汇集耆英唱晚晴

  杨奇

  1922年出生。1940年毕业于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曾参与抗战时期从沦陷的香港营救文化精英、解放战争时期护送民主人士北上参加新政协等事件。参与创办了《前进报》、《正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肇庆报》,并协助乔冠华筹办新华社香港分社。解放后曾担任《南方日报》副社长、《羊城晚报》总编辑、广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大公报》社长。1992年离休。

  到敌占区香港买白报纸

  “《前进报》诞生于日敌、伪军夹击的环境中,处境十分困难。初期只能在深山密林中刻写蜡纸和油印出报。报纸出版两期之后,由于远离领导,经济难以接济,军需处也无法继续供应白报纸。为了坚持出版,我决定下山到香港市区去找亲友资助。我穿上当地小学教师常穿的衣服,手里拿着一张当天的汉奸报纸《南华日报》,随着一般市民通过日军哨岗,登上了开往九龙的火车。敌人万万没有料到这个乡村教师手中的《南华日报》里面原来夹着一张游击队出版的《前进报》!而我正是依靠这张抗日的油印报纸,让亲友们大为赞赏,一下子就筹集到足够的现金。于是,我立即买了一批白报纸,把它切成四开张,作为货物运回大埔圩一家中药店去,然后请林村的两位妇女挑回村里,再由我们报社的同志在夜间背回黄蜂寨山上去。”

  陈达明

  1919年出生,广东省珠海市金鼎区人,曾就读于中山纪念中学、广州大学。1938年任香港学生赈济会领导成员,1942年任东江纵队港九人民抗日游击队政治委员,1977年任北京航空学院党委书记,1983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1990年离休。

  陈纳德发来感谢电

  香港沦陷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认识到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坚持港九地区的斗争,决定在港九地区成立港九大队。1942年2月,陈达明带着总队林平、曾生等同志的信到了港九。1942年2月3日,港九独立大队正式成立,大队长蔡国梁、政委陈达明、政训室主任黄高阳,统一领导港九地区武装斗争。这支队伍后来发展到数千人,包括港九地区的工人、农民和热血知识青年,下辖6个中队,有长枪队、短枪队、海上武装队、城区地下武装队和情报系统等。

  港九独立大队成立以后,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特别是新界的原居民,他们不但积极援助游击队,许多人还加入部队,投身到抗日救国保卫家乡的战争中。

  1942年,陈达明在香港与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其他领导人一起,在敌后开展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打通两条道路,肃清土匪,保护群众财产,营救文化界人士。近3年8个月,港九大队配合英、美反法西斯战争,营救英美友人,为美国提供了大量情报。十四航空队司令陈纳德少将,曾通过曲江办事处转来了致东江游击队的感谢电。

  史野

  原名蔡史野,1921年出生,广东澄海人,《东江纵队之歌》曲作者。1938年参加“澄海青年抗敌同志会”,194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东江纵队第三支队第三大队政委、两广纵队文工团团长等职。离休前任广东戏剧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东江纵队之歌》

  诞生记

  “东江纵队的部队领导一贯对文艺工作、特别是群众性的文艺工作非常重视。尽管当时我们处于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但我们部队群众性的文艺工作从来没有间断过。特别是歌咏活动,开展得非常普遍,非常活跃。我们部队的文艺战士以及文艺骨干经常下部队,到连队中去教战士们唱歌,还帮助战士们抄写歌本,积极在连队中培养群众业余文艺骨干。我们的领导甚至经常亲自教战士们唱歌,亲自指挥部队唱一些革命、抗战歌曲。我当时在部队是搞政治工作的,也是部队的一名文艺骨干。我自己也创作了一些歌曲,其中最主要的一首,是我和林鄂同志共同创作的,歌名就叫《东江纵队之歌》。

  1943年,东江纵队正式宣告成立前夕,为了壮军威,鼓士气,我们创作了这首歌。是林鄂同志作词,我写的曲子。因为这首歌曲反映了部队的战斗风貌和战士的英雄气概,同时也表达了我们广大指战员的一种心意,所以很快就在部队中传唱开了。部队到了什么地方,就唱到什么地方。后来,这首歌成为东江纵队队歌。”

  杨声

  杨声,1923年生,广州人,1938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香港儿童团团长,参加学赈会,宣传抗日。1941年底,调到东江纵队的前身——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宝安大队任交通总站指导员。1942年,调回香港港九独立大队沙头角中队工作。

  “个人生死没关系,最重要是保护名单”

  1943年12月13日上午,杨声回中队部汇报工作(在日寇占领香港时,港九大队成员均以便衣着装开展游击战),途中在山头与日军相遇。带路的小游击队员李观带走在前面,爬到半山时发现日军(约20多人),便大喊“来了,来了”。杨声和他随即往回跑,但已经来不及了。他们马上顺着斜坡滚到小丛林里躲藏。

  当隐蔽下来后,杨声马上意识到要将身上所带的准备发展为抗日游击队员的积极分子名单藏起来。当时只想着“自己个人生死没关系,最重要是保护名单”,他灵机一动,把名单埋藏在泥土中,保全了组织及名单内的人及所在村村民的生命。最后,敌人的包围圈逐步缩小,他们被发现了。

  在被押解途中,日军翻译对他们分别问话。他们利用无阻隔的空间大声说“我不认识他……”,以此传递在以后审讯中装作互不相识、互不相关的讯号。

  在1943年12月13日至1944年1月的30天中,他们两人受尽了日军的残酷迫害。除了每日两餐吃发霉喂马的马豆外,日军还以极为法西斯的手段——枪杀的威胁、毒打、灌水等逼供。杨声抱着纵然一死也不暴露自己的身份、组织和战友的想法,始终说自己是水客(跑单帮),因为身上带有上交给大队的税款。

  后来经过组织的营救,日军也掌握不到材料和真实身份,只好释放了他们。

责任编辑:刘连梅 最后更新:2015-08-27 08:54:2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老兵何季元回忆衡阳保卫战:曾攻下衡阳西郊车站

下一篇:老兵忆衡阳抗战:战友尸被炸散一点都找不到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