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为办抗日报,躲进深山做“野人”
2015-12-22 15:16:16  来源:天津报  点击:  复制链接

  沿着陡峭的山路盘旋而上,盘山的主峰——挂月峰就在眼前。

  登顶远眺,秀色盘山中,那座屹立在山峰上的“盘山抗日烈士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

  环顾盘山,连绵起伏。在抗日战争期间,这里到处都活跃着八路军、游击队,每一方土地都是伏击敌人的战场。

  包森洞、石海、莲花峰、太平沟……如今在盘山,随便一个上岁数的村民,都能讲出一堆抗日故事,因为他们脚下的这座大山就是冀东地区首个抗日根据地。

  杨妈妈冒死救助八路军伤员、莲花峰七壮士宁可跳崖不做俘虏、大名鼎鼎的“包司令”在盘山打游击……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多位当年在盘山抗日的老八路,沿着他们的足迹,探寻碧血盘山的烽火岁月。

  一、火烧炮楼 巧妙攻入下仓镇

  在蓟县下仓镇西南面,靠近公路两侧,如今都是临街的商铺或农家旅社,红色旅游带动了当地村民发家致富。在抗战年代,这里曾经炮楼林立。

  6月19日,88岁的原工程兵第一副司令员武宏中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意讲起他在盘山抗日根据地攻打下仓镇的战斗。

  “我对那里太熟悉了,现在我还能给你们指出当年战斗的地方。”武宏将军说,那时他是冀东八路军十一团六连的连长。

  武宏将军身经百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1944年,武宏带着他的连队,在缺枪少弹的情况下,巧攻下仓镇,俘虏伪军200多人。

  那是一个盛夏深夜,武宏的连队首先攻打下仓镇西南角靠外的一个较小的炮楼,三排的战士一阵手榴弹投掷到炮楼顶上,把敌人炸得鬼哭狼嚎,然后战士们撞开炮楼大门,猛打猛冲,很快把这个炮楼给端了。

  但同样的战术在攻打下仓镇中心炮楼时却不管用了。敌人的炮楼设立在街心,上下5层,又高又大,工事坚固,还有暗堡,炮楼前30米宽的平坦区域没有隐蔽物,易守难攻。武宏带着一排战士进攻,两次冲锋都被打回来,伤亡很大。

  “子弹打不透,手榴弹够不着,又没有炸药,打到第二天后半夜,还是没攻下炮楼。”日军增援部队随时会合围过来,情况万分紧急,上级领导准备换别的连队进攻,这下可急坏了武宏。

  “我就不信端不了它。”武宏被要求天亮前必须拿下炮楼,硬拼不行,大家坐在一起想办法。 “《三国演义》里有火烧连营,我们要不试试火攻?”一个点火抽烟的战士一句话提醒了武宏,战士们把老乡家的秸秆抱来,看好风向,大捆大捆地点燃,然后顺风掷向炮楼。为了增加燃烧效果,他们又找来煤油和辣椒面撒在上面,一起点燃扔到炮楼上。

  顿时,烈焰腾空,浓烟滚滚,炮楼里的敌人被呛得招架不住,只好乖乖地开门缴枪投降了,没费一枪一炮,这次战斗成为盘山抗日的一个经典战例列入史册。

  二、 抗日办报 被困深山做“野人”

  蓟县王官屯村,正北距清东陵5公里,南距蓟县于桥水库4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近年来,京津两地到清东陵旅游、到水库垂钓的游客越来越多,也让这个村庄热闹起来。

  蓟县档案局原局长王雪松就是王官屯人,当年为了在冀东地区办宣传抗日报纸,他曾背井离乡,躲进盘山连绵山麓中,过了半年多没吃没穿的“野人”生活。

  “老人家当年是《抗日救国报》的编辑,虽然不扛枪打仗,但在日本人眼皮底下宣传抗日,危险可不小。”王雪松的女婿、盘山抗日纪念馆管理员王洪和说。

  1942年,敌人为了彻底摧毁冀东抗日根据地,切断八路军与老百姓的联系,把西起盘山,东至孙各庄,北起长城,南至花楼的地段划为“无人区”,在总面积65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围剿蓟县地区的抗日力量。

  当时,王雪松和四五名同志组成宣传小组,负责《抗日救国报》在蓟县地区的编辑印刷,并负责把油印好的报纸发送到抗日军民手中。这张报纸是抗日军民的精神食粮,也是日本鬼子的眼中钉。

  印刷报纸需要场所、设备,还需要专人编写印刷,为了躲避敌人的突袭,王雪松等人办报也四处打“游击”。每次印报纸都要躲到深山密林里,即使这样,每印一次报纸,他们都要换一个地方,防止被鬼子发现。

  “下不了山,饿了就采野果吃,渴了就喝山泉,过着原始人的生活。”王洪和说,听老人讲,敌人烧了山下村庄,失去了村民的帮助,他们在山里的日子更加艰难。没有油墨,他们用野果汁自制墨水,印出来的报纸派人悄悄下山送到接头地点。

  转眼到了寒冬腊月,王雪松等人在大山里与世隔绝了,不但和组织失去了联系,没有印刷原料,没有过冬衣服,甚至连吃的东西也很难找到了。

  “必须下山,否则真的要被困死了。”王洪和说,王雪松冒险下山寻找党组织,由于几个月在大山里摸爬滚打,王雪松已满腮胡须,衣衫褴褛,俨然成了 “野人”。当他长途跋涉来到自己的老家王官屯附近时,一个看到他的村民还以为见到“山鬼”,吓得扭头就跑。

  “老七,是我。”王雪松低声叫道,那个叫老七的村民战战兢兢辨认了半天,才看出来是王雪松。

  在王官屯村民帮助下,王雪松终于把棉衣和食物等物品运到山里,抗日报纸继续开机印刷了。

  三、包森中弹 我就在现场

  在蓟县盘山烈士陵园,记者见到了坐落在这里的包森烈士墓。一个四方的水泥台上,竖立着大理石墓碑,庄严肃穆。墓碑正面,镌刻着“包森烈士之墓”几个红色大字。

  以往每年清明,家住蓟县下窝头乡的一位老人都要来陵园祭扫,这两年由于身患癌症,他已经不能亲自来了,但他对包森的情感还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包森的警卫员高大章。“我一直跟着包司令,他牺牲时我正和他在一起。”看着老首长的照片,高大章说,包森在蓟县家喻户晓,他的抗日传奇传颂至今。1942年2月,刚在果河战役大获全胜的包森率领一营部队准备转移到口外作战,在遵化野瓠山附近遭遇日伪军。

  “包森指挥我们赶紧上野瓠山,居高临下阻击敌人。”高大章回忆说,他们把敌人打下山后不久,突然敌人一方的枪声停了,战场一片寂静。

  大家都很纳闷,敌人既没有溃退,更没有被他们打败,为何不进攻了。

  包森登上一块岩石用望远镜观察敌情,当时特务连连长贾子华还特意提醒包森注意安全,因为10团团长白乙化就是这样被敌人狙击手的冷枪打中牺牲的。

  “我不怕!”包森毫不畏惧地说,他继续站在那里观察。悲剧随后就发生了,一发流弹从包森的左侧胸口打入,从右肋穿出。“让营长苏然指挥战斗。”包森交代完这句话后,就瘫倒在贾子华怀里。在抬包森下山时,他已经牺牲。

责任编辑:吴步璇 最后更新:2015-12-22 15:23:2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93岁的抗战老兵廖夫讲述抗日往事:我家出了抗战五兄弟

下一篇:付锡庆:亲历卢沟桥事变的老战士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