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中国抗日战争史》绪论
2017-11-14 11:20:46  来源:爱书坊  点击:  复制链接

绪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继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第二次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战争,也是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抗日战争,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由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的过程。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各族各界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赢得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一)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发生的。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列宁指出:“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0页。]又指出:“‘世界霸权,是帝国主义政治的内容,而帝国主义政治的继续便是帝国主义战争。”[《列宁军事文集》,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289页。]继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立即开始了新的争夺霸权的斗争。英、法、美、意、日等战胜国,在战争造成的新的格局的基础上,经过激烈斗争,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国际关系体系,实现了对全球利益的再分割。

  但是,这个新的体系不仅没有解决它们之间的固有矛盾,反而增加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各战胜国之间的新矛盾。这种状况,预示着新的国际冲突的不可避免。特别应当指出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苏联。这一划时代的变化,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统天下,使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

  随着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德、日、意等国的实力很快得到恢复或加强。它们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成为英、法、美等国的对手,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重新尖锐起来。而1929~1933年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更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逐渐形成了以英、法、美为一方的“维持现状派”和以德、日、意为另一方的“打破现状派”。这两个集团之间的争夺愈演愈烈。为适应对外扩张争霸的需要,德、日、意开始向法西斯道路迈进。它们既与苏联和被压迫民族、周边弱小国家为敌,也与其他西方大国为敌,甚至不惜通过战争手段改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格局,企图建立由它们主宰的世界新秩序。

  日本早在明治中期,就形成了以中国为主要扩张目标的大陆政策。在明治维新以后的70多年内,日本曾发动和参加过14次对外侵略战争,其中有10次是对华侵略。经过甲午和日俄两次战争,后进的日本不仅挤进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行列,而且取得了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优势地位。日俄战争后,日本已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以武力夺取世界霸权的欲望更加强烈。为了独霸中国,日本利用列强准备和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扶植奉系军阀张作霖,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并利用袁世凯称帝的机会,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随着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日本的侵华活动更加猖獗。

  1927年田中义一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要》。其核心是首先把满蒙从中国分离出去,然后以满蒙为基地进一步向中国内地扩张。

  会后田中给天皇的奏章中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侵略扩张纲领。从而把日本对外侵略的大陆政策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东方会议后,日本加快了实施新大陆政策的步伐,又两次出兵山东,并相继制造了济南惨案和皇姑屯事件。特别是1930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波及到日本后,为了摆脱危机,日本更迫不及待地准备发动侵华战争,妄图首先把中国东北变成它直接统治的殖民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社会处在激烈的动荡之中。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分别支持各派新老军阀,控制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使中国继续维系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处于连年内战,国弱民穷,科技落后,生产停滞的局面;另一方面,中国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标志,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随着中国无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随着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在法西斯国家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西方列强苦于应付经济危机,苏联忙于国内建设和中国贫弱与进步并存的情况下,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首先在东方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对中国的武装进攻,迈出了独霸中国、争夺亚洲、称霸世界的第一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二)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既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起点,也是中国人民进行曲折的抗日战争的序幕。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团结御侮,抗日救亡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和全民族的共同要求。可是蒋介石国民党却违背全民族的意志,对日本的进攻采取“绝对不抵抗”的方针,集中兵力进行“剿共”的反革命内战,致使日军乘虚而入,继占中国东北之后,又进犯上海,并炮制伪满洲国,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任其宰割的殖民地。在这种情况下,处在反“围剿”环境中的中国共产党,尽管受到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干扰,但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对日妥协和出卖民族利益,主张武装抗日方面是坚定的。“九·一八”后,中国共产党代表全民族的利益,连续发表宣言、决议,号召全国人民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派出大批干部加强中共满洲省委,开展东北的抗日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影响下,东北沦陷区和其他地区人民及部分爱国军队,一反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尤其是东北人民武装的抗日游击战争和上海第19路军的抗战,曾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1933年1月,日军又侵犯热河和长城各口及其以南地区。随后,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此时,蒋介石国民党仍继续推行“攘外必须安内”的反动国策,一面在国内集中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第五次“围剿”,扼杀长城抗战,破坏察哈尔抗战,镇压主张抗日的福建人民政府,禁止抵制日货运动;一面对日步步退让,先后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秦土协定》和《何梅协定》,以适应日本关于华北特殊化的要求。

  在华北危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站在抗日救亡的最前列,积极引导和推动部分爱国军队和广大群众,冲破国民党政府设置的重重障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斗争。同时,发表“八一宣言”,作出“十二月决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在全国如火如茶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冲击下,在国民党左派的促进下,在华北事变后英美列强和国民党中亲英美派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蒋介石国民党于1935年11月五全大会以后对日政策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反共内战政策仍未放弃,直到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国民党才被迫改弦更张。

  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基本接受了中共关于团结抗日的意见,从而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初步形成。中国政局的这一重大变化,不仅给日本的全面侵华政策以沉重的打击,而且对中国全民抗战的发动、坚持和胜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起了示范作用。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经过一系列准备之后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妄图以速战速决的战略,三个月灭亡中国。“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全民族共同抗日局面的实现,标志着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开始。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又经过多次谈判,于9月得以正式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深刻的人民性。中华儿女不分民族、阶层、党派、宗教,也不分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以至海外侨胞,都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汇成了全民族抗战的洪流,到处都燃烧着抗日的烽火。特别是敌后的抗日游击战争,其规模之广,时间之长,作用之伟大,为古今中外所罕见。

  这次全民族抗战不同于第一次中日战争。它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的时代进行的;是大而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反对小而强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由国共两党领导的两支军队,在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既有战略配合又独立自主地实施的战争。这些基本特点,决定了中国抗日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复杂性和胜利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日战争的特点,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指明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道路。国民党在抗战初期也提出了“持久消耗战略”,指望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单纯和敌人拼消耗,消极地以空间换时间,以待国际形势的有利变化,求得最后胜利。国共两党采取不同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对抗日战争的进程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和效果。

  在战略防御阶段,面对日军的大举进攻,“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的广大官兵,在忻口、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中,顽强抗击,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方针,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938页。]导致半壁山河迅速沦丧。尽管这佯,国民党正面战场仍是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战场。在敌后战场配合下,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分别挺进华北、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创建了一大批敌后抗日根据地,对破坏敌战略进攻,争取相持阶段的到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广州以后,再无力举行战略进攻,中国也需要积蓄力量,准备反攻,于是抗日战争便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军对国民党当局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而将战略重心转向敌后战场,妄图扑灭人民游击战争,达到其巩固占领区的目的。客观上敌后战场就被推上了主战场的位置。敌后战场军民不畏强敌,主动挑起了主战场的重担。而国民党却随着日军战略重点的转移和诱降方针的影响,开始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

  1939~1940年,日军在加强敌后战场兵力,重点进攻敌后根据地的同时,对正面战场加紧诱降活动,并通过军事进攻、战略轰炸、封锁沿海等手段,逼迫蒋介石步汪精卫的后尘,使国民党正面战场出现了危机。此时,国民党一面对日军的进攻进行防御作战,一面与日本秘密交涉,并开始制造反共磨擦和反共事变。面对当时的不利形势,中国共产党继续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克服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分裂和倒退的危险,维护了团结抗战的局面。敌后战场军民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并向日军发起百团大战,“将日军主力吸引到自己周围,挽救了国民党战场的危机,支持了长期的抗战”。[《毛泽东选集》(合订—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96页。]

  1941~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阶段。日本在德、意法西斯横扫西欧北非、闪击苏联暂时得势的刺激下,为了打破中国战场的僵持局面,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在此前后,日军为了解除南进的后顾之忧,并把中国占领区变成它进行太平洋战争的战略基地,遂集中2/3到3/4的在华兵力,对敌后战场实行残酷的“扫荡”、“蚕食”、“清乡”和“治安强化运动”,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和经济封锁,给敌后根据地带来空前的灾难。但是敌后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贯彻“十大政策”[十大政策:对敌斗争,精兵简政,统一领导,拥政爱民,发展生产,整顿三风,审查干部,时事教育,三三制政权,减租减息。]和“敌进我进”方针,开展广泛的群众性的多种多样的游击战,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渡过了难关,巩固了根据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形成、中国战区的建立和美英等国对中国援助的增加,中国战场出现了新的转机。但是国民党未能加以利用,而是继续保存实力,依赖外援,坐待胜利,以便将来用于消灭在艰苦抗战中发展起来的人民革命力量。因此,这段时间国民党除派遣中国远征军赴缅直接协同盟军作战外,在正面战场几乎没有什么作为。从1943年起,敌后战场开始进入恢复和再发展阶段。八路军于同年秋冬在华北敌后揭开了局部反攻的序幕。与此同时,中国驻印军也在缅北开始了反攻。

  1944年初,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加紧了对轴心国军队的战略反攻。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开始了走向胜利的阶段。此时,正面战场拥有2亿多人口的地区和600多万军队,本应在反攻中有所作为。但由于蒋介石奉行保全实力在先,抗战为次的避战方针,致使正面战场在日本于1944年春发动的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中,严重失利,只是中国远征军在缅北和滇西的反攻作战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与此同时,敌后战场主动承担了对日举行局部反攻的任务。由于敌后战场反攻的胜利,弥补了正面战场的损失,并在整体上使在华日军的战略态势迅速恶化。进入1945年以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势如破竹。日本法西斯在太平洋和中国战场面临最后崩溃。中国敌后战场军民乘势进一步扩大局部反攻,取得了春季攻势和夏季攻势的重大胜利。国民党正面战场也进行了有限的局部反攻,同时,中国远征军继续在缅甸境内消灭日军,打通了中印、滇缅公路。这些都为转入全面反攻创造了条件。同年5月,希特勒德国战败。7月,中、美、英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上旬,当美国先后在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之际,中国敌后战场军民对日伪军展开了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以同盟国的胜利和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终。

  (三)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它不论在中国近代史还是在世界近代史上,都是极其重大的事件。它的胜利,改变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是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性的联盟战争,参战的同盟国的各个成员国都为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作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和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人民第一个举起反对法西斯侵略的义旗,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长达14年之久,从1937年全国抗战开始也8年有余。

  1939年欧战爆发以前,英美等国不仅没有承担反法西斯的责任,反而纵容法西斯国家,造成对中国十分不利的国际环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独立承担世界反法西斯的重任达数年之久。经过艰苦抗战,粉碎了日军企图在短期内征服中国,变中国为其争霸亚太地区的战略基地的侵略计划,使其陷入“中国泥潭”,延缓了整个法西斯勾结起来扩大侵略的进程,为主要反法西斯国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对粉碎远东慕尼黑阴谋,动员和鼓舞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促进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壮大,都起了重要作用。欧战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欧、亚、非大批国家沦亡的情况下,中国始终与苏、美、英等盟国一道屹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前线,把日本陆军主力死死地“钉”在中国战场上。对保证美、英、苏实施“先欧后亚”方针,避免两线作战,聚歼德国法西斯,对支援盟军太平洋战场反日作战,对阻止德、日法西斯会师中东,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战场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唯一战场,抗击着日本陆军总兵力的80%左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仍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抗击着半数以上日本陆军。据日方统计,日军在战争中共死伤195万人。[〔日〕《昭和史事典》,1980年日文版,第212页。)其中中国战场死伤133万人,(〔日〕黑羽清隆:《日中十五年战争》,株式会社教育社,1979年版,第266页。]占伤亡总数的70%。

  中国军民在这场抗日战争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共伤亡3500多万人(其中军队伤亡380多万人),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参战国伤亡总数的2/5;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折合1000亿美元以上。而美军在对日作战中仅伤亡32万余人,苏军伤亡3.2万余人。当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与同盟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分不开的。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远东的国际政治形势。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所发展起来的雄厚力量和积累的丰富经验,特别是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经验,对战后世界特别是远东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国家的反帝斗志,促进了各国革命和进步力量的增长,有力地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次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和走向胜利具有直接而重大的意义。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受尽凌辱、侵略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进行英勇斗争的历史。饱受帝国主义奴役之苦的中国人民,在历次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中,都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勇斗争精神,但大都失败了。唯有这次抗日战争开创了历史记录,中国人民取得了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显示了处在进步时代的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的伟大力量,推进了中国革命的进程。这场战争不仅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而且通过战争大大削弱了中国的反动势力,大大增强了新的革命因素,使中国人民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新的高度。作为中华民族先进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都由几万人发展到120多万人;党领导的解放区不仅是全国抗日的模范,也是全国民主的模范,新中国的雏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空前提高。所有这些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迅速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经过这次抗日战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学说和人民战争的理论更加成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成为战后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这次战争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这种觉醒的共同内容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和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爱国主义蕴含着民族的巨大凝聚力。它不仅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精神力量,也是永远鼓舞着中国人民团结前进的巨大动力。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必将促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日益富强昌盛,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11-14 11:21:4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中国抗日战争史》出版说明

下一篇:第一编 东北沦陷(1931.9.18~1932.12) 第一章第一节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