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白求恩带我救伤员——抗战老兵苏英回忆在晋察冀根据地的抗战故事
2021-09-24 10:59:03  来源:共产党员网  点击:  复制链接

  95岁高龄的苏英如今每顿饭都要吃些肥肉,这算是他晚年生活中一个比较特别的生活习惯。在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女儿家里,苏英每天还都坚持读书看报做笔记,还养着一只黑白相间的小猫做伴。

  出生于1925年的苏英,家乡是今天的河北省顺平县——在抗日战争期间,顺平县原名完县,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边区,是抗日武装活跃的地方。

  “日本人三天两头来打,在村里烧杀抢夺。”苏英回忆说,“学校不能正常上课了,我也没有其他事,倒不如守守村。”苏英说,“七七事变”以后,民众的觉醒和反抗意识日益强烈,12岁的他成了村里儿童团员,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参加抗日斗争。

  日常巡逻放哨、给部队送信,有时候也跟着文工团的同志们唱歌跳舞,还组成了小剧团演街头话剧……有了“组织”的苏英在儿童团里过得简单快乐,一天一天成长起来。

  《支前歌》是当时苏英的最拿手歌曲——那其实是一首后方妇女抗战支前的小调,并不是小男孩唱的歌曲。直到现在,苏英还能哼唱起曲调:“小小的灯儿暗幽幽,丈夫打仗把我丢,不悲不伤我也不愁,给他缝件衣裳解忧愁……”

  不过,这种简单快乐的儿童团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1938年,白求恩辗转香港、延安抵达晋察冀军区。这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不仅给缺医少药的根据地带来了药品和器械,还开始着手培养根据地急缺的医护人员。

  “当时部队的作战任务很重,腾不出人手,就号召儿童团员去卫生所学习。”苏英说。上过高小、可以识文断字的他已经算是有些文化了,于是被送去参加卫生员学习班。

  在河北省唐县的牛眼沟村,苏英第一次见到了高鼻梁、蓝眼睛的白求恩,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白色人种的外国人。“他为人特别和气,对我们小孩子也格外好。”苏英说。

  苏英那时候并不知道,这位加拿大人后来成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起初,苏英甚至不知道他叫“白求恩”,只是知道这个穿着八路军军装的外国人特别忙。

  “他总是在工作,没看到过他休息。但他的中国话说得很费劲,翻译得一直跟着他。”苏英说。

  就这样,白求恩成了苏英的老师。“上课也没有固定的地点,有时是老乡家里,有时就在空地上。”苏英说,说是学习,其实没学几天就开始工作了。但儿童团员大多年纪只有十来岁,文化水平不高,面黄肌瘦没有什么劳力,只能帮着准备药品、照顾伤员吃饭,做些简单工作。

  “有的孩子胆子小,看到医生给伤员做手术到处是血,当场就吓哭了。”苏英说。

  白求恩面对这群毫无医学基础的小学员们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消毒、止血、包扎、固定……每一步都躬身示范。

  “头部处理是最难的,伤口的消毒范围要大一些,还要多次消毒,包扎时纱布要折三折再打结,这样才固定得好。”多年过去了,头部伤口如何处理,苏英仍然记得很清楚。

  1938年的晋察冀地区,敌后游击战争打得艰苦卓绝。“周遭几乎每天都在打仗,无论是哪儿,只要枪一响,我们就要冲上去救伤员。”苏英说,处理得多了,也就习惯了。

  很快,初进卫生所时见到血被吓哭的小伙伴也迅速成长了起来,可以跟随部队保障作战行动了。而几乎每一次,白求恩都与大家在一起。“有一次,我们正在吃午饭,前边打起来了。白求恩大夫跑过来,用简单的中国话招呼我们,‘走!走!’”苏英和几个小伙子扔下筷子就赶过去。

  在那段岁月里,苏英还曾跟随白求恩一起,抢救过一名日军伤员。苏英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日军伤员的头部被子弹擦伤,被救下来时满脸都是血。发现是日本人后,苏英恨不得上去补上一枪,不太愿意上前包扎。

  这时候,白求恩已经来到了跟前,给日军伤员消毒、止血、包扎,一刻没误。这一幕给就在跟前的苏英上了生动的一课,懵懂中明白了人道主义的含义。“不管是哪边的,我们卫生兵上去以后,只要是伤员都给抬下来救治。”这是苏英从白求恩身上学来的道理。

  后来,这名日军伤员的换药任务交给了苏英。“他病愈离开病区的时候,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不停鞠躬。”苏英说,这位日军伤员后来留了下来,加入反战同盟,成了反法西斯战士。

  没过多久,苏英也离开了卫生学校,跟随部队奔赴前线。在一次战斗的间隙,他辗转得知了白求恩去世的消息时,完全不敢相信,“白求恩大夫那样一个艰苦的人,走到哪就住到哪,走到哪就吃在哪,除了看病就是教年轻人,一心只想着多救人。怎么会呢?”苏英喃喃自语良久。

  1945年8月,抗战已经接近尾声,晋察冀军区所属部队着手夺取塞北重镇张家口。已经20岁的苏英行军到宣化时,主攻部队已经攻下张家口。“敌人用大锅炖的猪肉,还在火架子上吊着,我们来了刚好吃现成的饭。”苏英说到这里,哈哈大笑起来。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1-09-24 11:00:0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黄薇——“以笔为剑,当得三千毛瑟枪”

下一篇:百岁抗战老兵孟繁杰的幸福生活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