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不可忘却的壮歌——记抗日烈士易安华将军
2022-07-19 10:48:13  来源:易超平  点击:  复制链接

  前言

  习近平主席指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2021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6周年。76年前,日寇铁蹄践踏神州大地,中华民族正处于最危急的时候,是无数英烈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忠诚和“山崩于前舍命擎”的血性,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正义史诗。

  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正在于有这样一群赤胆忠勇之士。他们或沥血孤营,或鏖战沙场,或横刀敌阵,或昂首刑场,从未怯死以苟生,甘洒热血沃中华;他们敢于直面穷凶极恶的侵略者,以马革裹尸的英雄气概,用拔剑蒿莱的铁血豪情,为民族而战,为人民而战。国难当头,正是他们慨然而起,即使毁家纾难亦在所不惜,带领着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走出了苦难深渊。

  为国捐躯,是英雄的无悔选择;尊崇先烈,是后人的良知责任。“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爱国作家郁达夫的警言,今天听来,仍振聋发聩。物质越是丰富的时候,我们越应当以史为镜,从厚重的英雄谱系中汲取精神的滋养,让世俗的心境感受崇高,让浮躁的灵魂重归坚定。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76载的岁月流逝,并没有让先烈的事迹黯淡;相反,历经了时间的淬炼和冲刷,英雄的传奇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今天,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位江西宜春籍的抗日英雄,他就是前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7师259旅少将旅长、2014年9月1日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易安华。

  江西宜春县遶市乡泽溪村地处宜春县西北部,群山连绵起伏, 粗犷而冷峻, 令人感到一种刚正不阿、力争上游的质朴美。一座座的大山,层层叠叠,像大海的波涛,无穷无尽地延伸到遥远的天尽头,消失在那云雾迷漫的深处。一眼望去,好似一幅凝重的画,又如一首深邃的诗。在这里,曾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一、飞剑潭的传说

  在泽溪村的后山,群山环抱着一个色如翡翠,千姿百态的湖泊,名为“飞剑潭”。大大小小的岛屿散落在湖泊里,星罗棋布。在茂密的森林古木映衬下,飞剑潭更显晶莹剔透,秀丽多姿。

  相传这里本没有潭,而只有延绵起伏的群山。有一年,这一带发生大干旱,接连几个月都没有下雨,田里没有水,泥土干裂得崩开了一道又一道深痕。眼看着秧苗就要晒死了,老百姓急得没有办法。在这个节骨眼上,土地公公来到天上找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派吕洞宾、铁拐李带上“龙泉剑”去泽溪一带开一条河。

  且说铁拐李和吕洞宾下得凡来,本该立马开河救灾,可这二仙都是棋痴,一到泽溪这个地方,见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周围风光旖旎,就坐在溪边摆出棋盘下起棋来,把开河之事忘了个干净。这棋一下就下了好几天,二仙终于累了,铁拐李想把裤脚卷起来凉快凉快,他刚一弯腰,“龙泉剑”就从他腰间滑落,一直往下溜入溪中,转眼就看不见了。

  二仙这下慌了神,下棋不但误了开河还丢了宝剑,玉皇大帝怪罪下来怎么得了?于是二人分头沿着小溪一上一下去寻宝剑。吕洞宾是往下找,他用手在水里摸了一阵,什么也没有摸到,心中气恼,用脚在水里狠狠地跺了几下,谁知道,他越跺脚,地就越往下沉,水就越往上冒,浅浅的小溪立刻成了一个深潭。

  剑是铁拐李掉的,他心里更忐忑,就用脚在附近的水里胡乱地搅了九十八下,结果剑还是没有找到,他只能老老实实地回天庭请罪。而那个被他用脚搅过的地方竟成了美丽的九十八道湾,于是人们就把这个潭命名为“飞剑潭”。

△青山绿水飞剑潭

  传说归传说,但飞剑潭确实是美丽的。群山环抱的潭水,星罗棋布的岛屿,加上那自然天成的碧玉晚钟、湾里涌珠、虎啸吼池、峰子晕光、石帆挂月、溜剑潭、仙女跳台、七星转斗等景点,给美丽的传说增添了更多的真实与自然,让人杰地灵的泽溪村充满了传奇色彩。

  二、福如诞生

  清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初三(即1900年2月2日),泽溪村的乡亲们按照传统习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热闹闹,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之中。辛勤劳作了一年的村民们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纷纷走出家门,享受着节日的闲暇,男女老少神采奕奕,村子里一片欢声笑语。

△易静山的老祖屋

  这一天对村民易静山一家来说是不寻常的。清早,全家人就开始忙碌,不仅是因为过年,更重要的是迎接家里新生命的到来。易静山早早地就起了床,心情既兴奋又紧张,他的妻子李氏怀胎十月,躺在床上即将临产,接生婆忙前忙后做着各种准备工作。到了正午时分,他的家里突然闪过一束奇异的光芒,躺在床上的妻子李氏一声惊呼,一个婴儿就呱呱坠地了。候在屋外的易静山顿时警醒过来,跑进屋里一看,妻子李氏顺利地产下了一个男娃娃。这娃娃脸蛋红扑扑的,哭声响亮,叫人看着说不出的喜欢。看到他们母子平安,易静山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是落地了。

  按照家谱的辈份排行,易静山为这个刚刚出生的娃娃起名“福如”,其寓意是希望这孩子今后能够多些福气,有些作为,能够为家族挣得些脸面。

△宜春泽溪易氏老祠堂

  三、少年时代

  福如渐渐长大,到了两岁的时候,其母李氏因病医治无效,带着那份对于儿子的憧憬和希望,撒手人寰,天人永隔了。易静山一人带着福如,既当爹又当娘,生活拮据维艰,但他不忘教育好这个孩子,闲暇里总是给孩子读书识字,教他为人处世之道。福如乖巧懂事,易静山看着非常欣慰。就这样过了几年,经人介绍,易静山便与本县竹亭乡的余氏结婚。从此,易静山带着孩子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

△静山老先生肖像(瓷板烧制)

△易母余夫人肖像(瓷板烧制)

  失去母亲之后的福如,常常到外祖父母家去,且一住就是几个月,外祖父母格外宠爱这个孩子。儿童时代的易福如,天资聪慧,天真纯朴,勤奋好学,善良敦厚,孝顺懂事,识大体,才德均超乎常人。他的外祖父李庆龙先生看见他时,也感觉到非常的惊奇,就经常对旁人说:“这个小孩非平庸之辈,一旦有机会定能出人头地,取得非凡的成就。

△静山先生花甲志庆—刘峙敬祝(瓷板)

△易母余夫人花甲志庆—刘峙敬祝(瓷板)

  注:刘 峙(1892年6月30日-1971年1月5日),字经扶,江西吉安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历任黄埔军校教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参与北伐、中原大战等多场战事,甚为蒋介石赏识。民国江西五上将之一,素有北伐战争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日战争中的“长腿将军”和国共内战中的“猪将军”之称。抗战时曾任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司令,第五战区司令。1948年被任为徐州剿共总司令,被解放军全线击败。1950年到印度尼西亚,1954年到台湾,至1971年病逝。

  四、家境殷实

  易静山聪明好学,闲暇之余喜欢钻研药书,对治病用药很有心得。附近乡里的老百姓生病了来找他,他都能药到病除,因此在方圆百里很有名气。有久治未愈慕名而来的病人,他也能缓解病情,助其康复。遇上病人没钱拿药,他从不吝啬,总是免费提供。

  易静山一生胸怀壮志,从小就立志要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在家乡,他勤学好思,有胆识,有主见,常常想各种办法带领乡亲们一起谋取生计,经营家业。不管谁家有困难,他都会竭尽所能,鼎力相助,不求回报。即使在他自己生活拮据、困难重重的时候,他也首先会为别人着想,总是慷慨解囊,因而声名远播。

  在遶市乡泽溪村附近,有一个寺庙,名叫碧云庵。这里香火鼎盛,每天前来朝拜的香客和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相传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从株洲返回老家经过杨岐山,穿过泽溪河谷,来到泽溪村,便入住于碧云庵,并留下诗作《袁州道中》:“我行宜春野,四顾多奇山。攒峦不可数,峭绝谁能攀。上有青葱木,下有清冷湾。更怜湾头石,一一神所剜。众目共遗弃,千秋保坚顽。我独抱孤赏,喟然起长叹。”他在诗中描写了泽溪河谷中的风景,并把这首诗刻写在碧云庵前山碧云书院门口的石碑上。

  就在碧云庵附近的北山,盛产煤炭,其储量丰富,乡亲们一直认为这个地方是神灵所居住的风水宝地,多年以来始终封山禁止开采,一直不敢问津。

△远眺文笔峰。易耀政摄

△文笔峰下碧云庵旧址(文革中被拆除)。潘会洪摄

  为了利用好这些资源,帮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易静山费了不少脑筋。他不信神、不信邪,不顾亲朋好友的阻拦,更不被恶势力所吓倒,利用自身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教导、开化大家,筹集资金,请了一些专业人员集中力量对这个风水宝地进行了考察论证。通过考察,他更加坚定地认为,这煤矿如果不开采非常可惜,应顺应历史的潮流,因势利导,为村民造福。他顶着村民们的疑惑,排除各种阻力,筹集资金,义无反顾地把这个地方承包了下来,并以租赁的方式进行开采经营。他思维缜密,安排妥当,亲力亲为,不怕苦不怕累,没过多久就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他的亲戚朋友和乡亲等参与了开采经营的人,都因此赚了不少钱,从此发迹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成功开采煤矿之后,易静山看到从事商业贸易的越来越多,就开始渐渐地反省自己,又组织亲朋好友一起商量,在遶市的集镇上开了一家商店,经营各种日用商品,繁荣了当地的商品市场,家庭经济也逐渐殷实起来。其营业范围之广、营业规模之大,在当时的乡里处于领先地位。

△宜春泽溪易氏宗祠

  五、志在四方

  及福如稍长,易静山考虑到要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接受更正规更全面的教育,就将福如送到宜春县高等宜阳小学读书,接受传统的学校教育。在学校里,福如尊敬师长,善学善思,刻苦勤奋,渐渐地显示出许多聪颖过人的地方,老师对他赞不绝口。小学毕业后,福如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考入江西省立第八中学(今宜春中学)。在学校,他勤勉奋发,专心向学,气质严谨,思想独立,不仅各项成绩居全校之冠,在个人能力方面也暂露头角。

△现在的宜春中学教学楼

  福如秉性刚毅,胸怀大志,不甘平凡。他经常阅读各种历史书籍,十分崇拜东汉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和开国功臣马援将军,向往长大后建功立业,为国家效力。学习之余,他还非常关注国家大事,他认为好男儿应该志在四方,以报国为己任,有一番作为,不能碌碌无为,平庸地度过一生。

  正是这种“经略四方”的理想,让他开始关心国家大事,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渴望,对新知识、新思想异常敏感,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

  六、“五四”运动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

  1919年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巴黎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在法科大礼堂举行集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北京师范大学)、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纷纷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5月4日下午,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最早到达,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数理部的匡互生第一个冲进曹宅,并带头火烧曹宅,引发了“火烧赵家楼”事件。随后,军警给予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烧掉赵家楼的学生游行活动受到了广泛关注,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京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北京大学生上街游行抗议北洋政府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了支持。

  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正义斗争。

  6月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学校附近驻扎著大批军警,戒备森严。

  6月4日,军警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这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6月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通过上海的“罢工、罢课、罢市”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6月23日,《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创刊,及时报道南京、江苏及全国学生反帝爱国运动的情况。刊物围绕如何“改良社会”这一中心问题,抨击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批判旧制度、旧道德、旧思想、旧习惯,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并介绍各种新思潮。

  七、迫令退学

  “五四”运动的浪潮波及到江西宜春的时候,正在江西省立第八中学读书的易福如立刻闻风而动,带头响应,积极组织同学们开展爱国运动。他和同学们一道上街游行、抗议、查禁,焚烧洋货。

  当时,学校当局对此十分不满,第八中学校长刘汉等人组织军警人员极力阻挠。易福如毫不退缩,继续带领同学们开展运动,并愤然提出“打倒刘汉”的口号,结果被迫勒令退学。

  退学后,易福如返回乡里,一边耕作,一边跟着父亲学习煤炭开采和商业经营之事。工作之余,他仍然埋头苦读,博览群书,心系国家安危。他心中总是仰慕南宋将领宗愨大将军,怀有远大的志向,他希望今后能够乘长风破万里浪,成为一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他下定决心,投笔从戎,同时改名“安华”,别号“济臣”,以此表达出自己兴国安邦、振兴中华、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1920年,由父母长辈作主,易安华与比他年长两岁的李氏喜结连理。李氏是同乡秀才李秉炎的小女儿,娇小清秀,知书达理,贤淑聪慧,和易安华是表姐弟,婚后两人感情甚好。李氏嫁入易家不久,父母亲就相继去世了。

  1921年10月31日(农历辛酉年十月初一),他们的女儿诞生了,因已开始进入冬季,梅花开始盛开,按照时下以季节命名的习俗,易安华为这个女儿取乳名梅香,学名咏梅。作为视若掌上明珠的长女,这个名字被易安华寄予了许多的期望:纯洁、自强和坚韧,既体现了作为父亲的文化涵养,也体现了这个时代的一种精神。

  1923年12月16日(农历癸亥年十一月初九),李氏生育第二胎,因难产(子,夭折)患重病离开了人世,时年25岁,葬于泽溪村坳下屋后的小山坡上。当时女儿咏梅才刚刚两岁。

△泽溪易氏宗祠

  八、投身军戎

  1924年春,全国形势严峻,各地军阀割据,北洋政府专横跋扈,祸国殃民,各自为政。易安华告别父母妻女,只身来到广州。看到孙中山先生为了救国救民,奔走全国,宣传革命和三民主义,并创建了黄埔军校,易安华心潮澎湃,难以平静。他暗自下定决心,献身革命,报效国家。经过一番勤学苦读,顺利考入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

  6月1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官和学生,包括国民党和共产党人共500余人在黄埔军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主持,致开学词,正式宣告黄埔军校成立。

  孙中山当时非常痛切地说:中国革命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的革命武装队伍,没有广大人民的基础;为完成我们的革命使命,所以我才下决心改组国民党,建立国民革命军,实行工农政策。第一步就是要使革命的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第二步就是要使革命的武力成为人民的武力。这就是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主旨和使命。

△孙中山率国民党党政军要员出席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在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学习期间,易安华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积极参与军事训练,刻苦学习军事知识。但是读了不久,由于牵挂刚刚两岁多的女儿咏梅尚未安顿,放心不下,就向军校请假,匆匆返回到江西宜春老家,将女儿咏梅托付给自己的外祖母代为养育。

  往来路途遥远,费时数月,待易安华安顿家事完毕后,返回广州时已经是1925年的春天,然而黄埔军校第一期此时已在1924年11月就已经结束学习毕业了。黄埔军校第二期招收的步工炮辎四队也于1924年8月起陆续入校。

△《陆海空军军官佐任官名簿》(第一册)中的易安华学历

  再回黄埔军校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步工炮辎四科都已经不可能了,所幸当时国民政府应东征需要派管理部主任顾祝同组织宪兵队,编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宪兵科。由于原有校舍已不敷用,黄埔军校便在广州市内的省城北校场陆军讲武学校旧址设立了“陆军军官学校”即所谓省分校,二期宪兵科亦设于此。于是易安华得以进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宪兵科继续学业。由于第三期入伍生队第二营亦曾在1925年4月15日至30日间移驻北校场省分校,正好与宪兵科一起同学。由于时间匆忙,这一期的宪兵科学员一共只招收了34名。

△《黄埔军校史料》(1924-1927)内页第144-145页。

  宪兵科是因东征需要而设,其所授学科为宪兵学射击教范、一般之军事学、陆军现行惩罚令、陆军警察学、军制大要、马学马术教范、捕绳学、侦探学、陆军礼节等。术科则为步兵教练、乘马教练、手枪射击术、劈刺术、捕绳实习、实弹演习、器械体操等。

  1926年2月,易安华自宪兵科毕业之际,正好是宪兵教练所开学,于是易安华就被派为军校宪兵教练所任少尉队附。是年7月,宪兵教练所毕业,正值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易安华随即调任总部学兵团中尉排长,参加了攻克湖南、湖北一带的战斗,亲身经历大大小小战斗达十几次。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四期纪念册》中的易安华宪兵科学历

  因勇敢善战,指挥得利,1927年4月,易安华升任浙西警备司令部第三补充团上尉连长;同年11月,黄埔军校教导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易安华也因此调到第一军教导团担任上尉连长。

  1928年春,易安华入军官团深造。军官团初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团”,后附设于中央军校,设址在南京马标,学员皆为黄埔一到五期的毕业生以及六期骑兵科学生。军官团罗致国内兵学专家百余人为学员讲授解释高深新颖之军学,并敦请蔡元培、谭延闿、吴稚晖、戴季陶等名人讲演,以备异日之干城,以与帝国主义相周旋,以实现国家统一。

△易安华在黄埔军校毕业照

  军官团主官和教官以陆军大学、保定军校和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为主,营长和主要教官皆在少将以上。比如,第二营少将营长周址,毕业于保定军校一期和陆军大学三期,1927年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办公厅中将主任。

  军官团以团为建制,下设两个营和骑兵队,共十个连队,分作二十八个教授班,共九百余人。两个营共八个连是黄埔一到五期的学生,骑兵队两个连是中央军校六期的骑兵科学生及一部分招考的学生,当时中央军校的骑兵是放在军官团里学习的。

△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校军官团大门

  军官团的教育,军事学科之课目有战术学、军制学、兵器学、地形学、筑城学、交通学、战史、参谋、勤务、海战学、兵棋马学、经理学等十七门,军事训练之课目分野外演习、射击、马术、劈刺术、体操等七门。

△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校军官团学员俱乐部

  黄埔前几期学生因授课时间短,一般才几个月,普遍军事素养不高,指挥、参谋作业能力皆有欠缺,学生靠悟性、运气在实战中成长,成与不成,多赖运数。为此,决定从历期毕业生中选拔了一部分优秀的学生进入到军官团进行培训深造,故而易安华正好借此机会在这里潜心求学,修习各种军事课程,研究军事理论,补足了一名军官应授的教育。

  1930年1月,易安华从军官团毕业,他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被分配到陆军教导队第一师第一团担任上尉连长。

△黄埔军校学员

  九、转战中原

  1930年1月,蒋介石在《中央日报》上发表《以气节廉耻为立国之本》的文章,指责反对者“以投机取巧为智,以叛乱反复为勇,气节堕地,廉耻道丧”,严厉教训反对派,使督师河南的阎锡山心有余悸。

  1月13日,阎锡山前往郑州参加军事会议,并准备履行国民党军副总司令就职仪式。在得知蒋介石命令河南省政府主席韩复榘逮捕自己的密令后,他连夜逃回山西太原,并决定倒蒋!

  阎锡山回太原后不久,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吴铁城奉蒋介石之命赶到太原,请阎锡山补行国民党军副总司令就职仪式。阎锡山在就职仪式上发表公开演说,提出要建立“整个的党,统一的国”,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武力政策,并公开指责蒋介石是引发内战的根源。

  4月1日,阎锡山就任“中华民国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就任副总司令,三人分别在太原、潼关、桂平宣誓就职。冯玉祥在就职宣言中指斥蒋介石为国家动乱不安的祸根,历数了蒋介石践踏民主,弄权卖国的种种恶端,并发誓要为国家除此祸害。阎锡山在就职通电中称:“将统率各军,陈师中原,以救党国。古有挟天子以令诸侯者,全国必有而讨伐之;今有挟党部以作威福者,全国人亦必起而讨伐之。”

  5月,中原大战爆发后,易安华奉上级命令随部对反蒋军进行作战,率领队伍参加了河南、山东一带的多个战斗。曾有一次,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固守雷寨的时候,易安华以一个连的兵力击溃了数千敌人,受到了上级的嘉奖,记大功一次,并给予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一枚,以奖励其功勋。因屡战屡捷,战功卓著,委座称其“有勇有谋”,同年7月,易安华被晋升为第三营少校营长。

  1931年,国民政府将国府警卫师扩编为国民政府警卫军,即担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警卫的部队,是蒋介石真正的“御林军”。这个师的官兵来源,大部分是由教导总队改编来的。易安华由此提升担任第三团中校团附。不久,国民政府又将警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87师,易安华奉命担任国民革命军87师第261旅522团中校团附。

  易安华为人质朴豪爽,重义疏财。驻军南京时,战友们一再劝他续弦秦淮美女为妻室,在城里找一个“外交夫人”,他却不为所动,一直过着独身生活。

  十、常府街十三号

  易安华自从离开家乡奔赴黄埔军校之后,一直在外转战南北,心中时刻惦记着女儿咏梅。终有一天,从家乡传来的消息,得知女儿在花家姨妈家,过得非常幸福,于是购买了各色洋布六匹寄过来,花家姨妈便给咏梅和几个小孩做了许多衣服,大家都快活无比。

  易安华自从和家里有了联系,易静山自然很高兴。当得知儿子在外征战一直单身后,便到处托媒为儿子物色对象,最后选定了同县修仁乡劝善啚十甲寄居袁宜大井头厚德第施树模的小女儿施德群并定了亲。施树模是家乡宜春一小学校工友,他的女儿施德群当时19岁,虽出身寒微,但朴素贤惠,知书达理。不久就由其亲自一手操办,带着施德群、大女儿和咏梅一行四人,从宜春出发经杭州到南京完婚。

  易静山带着一大家子来到了南京,易安华就将他们安排住在常府街13号。那是一座三进砖木结构的大屋,由易安华的表哥余和初租下来,再分别租给易安华一大家子和另外一家居住。余家住在头进,易安华家住二进,后进由另一人家居住。

  余和初的母亲因为姓易,易安华便叫她姑姑,所以叫余和初为表哥。余和初供职于国民政府三等秘书,工作地点就在常府街和秦淮河中间的总统府内。余和初生有一男一女,女儿余觉敏比咏梅大几个月,儿子余觉先比咏梅小四岁,加上余和初的太太余家共有五人。咏梅和他们之间的称呼为:老姑娘(宜春方言是姑姑的称谓)、表伯、表母、表姐和表弟。

  易安华和施德群在南京完婚后,妻子施德群就一直在南京与余和初一家住在一起,照顾丈夫的生活,两人恩恩爱爱,相敬如宾。咏梅也便有了一个属于自已的家,一家人过着十分幸福的生活。易安华每天回到家中,都特别关照这个女儿,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给了咏梅满满的父爱,他用全心的爱融化了咏梅尘封已久自卑孤独的心,这使咏梅慢慢的变得自信和开朗起来了。

  每逢周日休息,易安华总是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带上妻子和女儿到南京的中山陵去祭拜孙中山先生,教育女儿从小就要好好读书、报效国家。有时候也会带上她们到附近的莫愁湖、夫子庙、秦淮河等景点游玩,让妻子女儿开开心心、快快乐乐。

  在南京,咏梅结束了童年的生活,顺利完成了高小学业进入了中学,开始迈入了青少年时期。

△易安华戎马一生,但念念不忘家乡的膳食风味。这是他日常用餐时用来盛装霉豆腐的高脚碟。

  1932年1月3日(农历辛未年11月26日)亥时,妻子施德群在南京生下了她与易安华婚后的第一个儿子,因为生在南京,故起名京生。京生的降临,给全家带来了幸福和快乐。有了弟弟相伴,咏梅再不孤独了。

  京生一生下来就非常漂亮可爱,在这满屋子人的宠爱之下,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中慢慢长大。他没有那种被娇惯男孩的霸道,从小乖巧,伶牙俐齿,就像是一个开心果,常逗得满屋子人开怀大笑。

△易安华勤奋刻苦,经常学习到深夜,冬天他用来焐手取暖的手把炉。

  两年后的八月,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施德群又为咏梅添了个弟弟,取名桂生,却不幸夭折了,这是后话。

  十一、“一•二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国运动。在国民党秘密领导下对日本发起了经济战、外交战和宣传战,全面开展抵制日货运动;这是当时作为弱国,特别是对只有名义上统一的中国来说,这是唯一打击日本侵略的有效办法。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中心城市,便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主战场。

  1931年9月22日,上海民众召开抗日救国大会。会后,成立了上海抗日救国委员会。10月9日,上海商会组织对日经济绝交实施委员会,号召民众开始抵制日货。在上海进口的货品中,进口日货从1930年的29%,下降到了1931年的3%,这就沉重打击了日本的对货贸易。在中国沿海一带和长江沿线的日本航运公司均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日清轮船公司的所有船舶全部停航,在上海的日资企业有90%以上倒闭。上海市民还自发组织上海救国义勇军委员会。对此,日本外务省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种种“抗议”,均遭到国民政府外交部的严词驳斥。于是日本政府决定在上海挑起新的事端,以威逼南京国民政府承认日军侵占东三省,并取消对日经济战和民众的抗日救国运动。

  1931年底,板垣征四郎电示日本驻沪公使馆武官助理田中隆吉少佐:“外国人的目光很讨厌,在上海搞出一些事来。”并汇给田中两万日元经费。田中隆吉遂指使日本特务川岛芳子(本名金壁辉)进行密谋。

  1932年1月18日,日本山妙法寺的上海传教主持者天崎启升及水上秀雄等4名日莲宗信徒赴杨树浦做“寒修行”,来到马玉山路的三友实业社门前(以抗日活动闻名的中国工厂),突然遭到川岛芳子指使的20多名日本浪人及汉奸的袭击,还高喊:“是日本人,杀死他们”。当时义勇军正在操练。事后,日本诬陷中国义勇军袭击日僧,声称有1名受伤僧人死于日本医院。此即 “三友实业社”事件。

  1月19日子夜,田中隆吉又指使其属于“日本青年同志会”的60余名会员,再次进入三友实业社寻衅施暴。1月20日凌晨2点半左右,还烧毁了三友实业社仓库和部分厂房。在逃离至华德路时,与公共租界华籍巡捕发生冲突。华籍巡捕被暴徒砍死2人,伤2人;暴徒被击毙1名,重伤2名。此即“日僧事件”。

  1月20日下午,田中隆吉等煽动在沪日本侨民及军国主义分子集会,要求“帝国政府应下最后决心,立即增派南海军,行使自卫权,坚决消灭抗日运动。”随后,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指挥官鲛岛具重大佐表示:“为在万一的情况下保护侨民的生命财产和行使自卫权,我们将决心采取果断措施”。当天,1200多名日本侨民在文监师路(塘沽路)日本居留民团集会,并沿北四川路游行,前往该路北端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要求日本海军陆战队出面干涉。途中走到靠近虬江路时,开始骚乱,袭击华人商店。之后,日本驻上海总领事村井仓松正式向上海市长吴铁城提出五点要求:道歉,赔款,拘捕凶手,取缔排日活动和解散抗日组织。

  1月21日,日军将领盐泽幸一发表声明,要求吴铁城接受村井的一切要求,否则驻沪日军将会“有所行动”。

  1月24日,日本驻沪特务放火焚毁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的公馆,企图再次故技重施,进一步挑起事态;同时日本海军陆战队开始向上海增兵。当时负责防卫上海的中国军队是粤军的十九路军,由蒋光鼐及蔡廷锴指挥,京沪卫戍司令为陈铭枢。陈铭枢及十九路军主张应对日军挑衅,但国民政府会议后则主张忍让,并由军政部长何应钦下令十九路军五日内从上海换防。

  1月27日,村上向上海市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其于1月28日下午6时之前对日方1月20日提出的要求作出答复,并增加了封闭上海各界抗日救国组织等无理要求。

  1月28日,在国民政府的领导下,第19路军和淞沪警备司令部领导人蒋光鼎、蔡廷锴、戴戟发表《敬告淞沪民众书》,公开宣示十九路军坚定抗战的立场,提出七项办法。文告声明如下:“本总指挥,军长,司令愿与我亲爱之淞沪同胞携手努力,维持必要之治安,作最后有秩序之决斗,绝不使日兵在中国土地及淞沪万国具瞻之范围扰及我安居,损及我一草一木。”文告提出七项办法,要求市内外各抗日义勇军接受第19路军的指挥,各界民众集中财力支援抗战,牵制敌军,扑灭日本浪人的杀人放火行动,铁路沿线民众要极力帮助我军的运输,要以多方面用中西文字的宣传材料,向国内外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等。

  文告还高呼:“打倒强盗的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中国抗日军民合作胜利万岁!”

  当天晚上11时30分,日军海军陆战队2300多人在坦克的掩护下,沿北四川路(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已多次划为日军防区)西侧的每一条支路:靶子路、虬江路、横浜路等等,向西占领淞沪铁路防线,在天通庵车站遇到蒋光鼐、蔡廷锴率领的中国驻军十九路军的坚决抵抗。“一•二八”事变全面爆发。

△抗日名将——蒋光鼐

△抗日名将——蔡廷锴

  南京城常府街13号。刚刚从师部开完会的易安华怒气冲冲地跨进了家门,将军帽往桌上一摔,点燃一支香烟,狠狠地吸了几口,长叹数声,又将烟蒂使劲捻灭。当时已11岁的女儿咏梅见驻防在城外的父亲回来,高兴地扑上去,竟被他粗暴地吓开。女儿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吓得躲在施德群怀里。妻子端来的一杯热茶也被易安华推开,他自己闷闷地斟了一杯酒,一饮而尽。施德群和丈夫结婚一年多来,头一次看见丈夫的眼里充满了可怕的血丝。

△时任522团团附的易安华

  的确,易安华在家里从来没有发过脾气。他虽然是职业军人,毕业于黄埔军官学校宪兵科,参加过北伐战争,打起仗来勇猛异常,可是平时他和颜悦色,温文尔雅,书生气味很浓。他很爱妻子,更爱孩子,每个星期唯一的一天假,他都呆在家里,和女儿一起读读书,抱一抱刚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和年轻的妻子分担家务。结婚以来,德群觉得安华是个好丈夫,好父亲,暗自庆幸自己找了个好人。作为一名军人的妻子,她也理解“九•一八”事变后丈夫的心境,只是不知如何安慰他,只能默默地把家里照顾好,不给丈夫添麻烦,让丈夫能专心于国事。

  “一•二八”抗战开始后,易安华看到敌人的炮火在吞噬着祖国的疆土,就提出守土御侮应是军人的天职,和261旅的其他爱国官兵一起向上级请求立即参战。此时国民政府就已经开始秘密调兵遣将,随时准备援助上海十九路军。

  1932年2月6日,蒋介石命令第87师第261旅自南京东移,于7日进至昆山;第88师(缺1个团)同日移至南翔;财政部税警总团改编为第88师独立旅的2个团,并于7日集中于虹桥;暂作为总预备队,在南翔、昆山之间集结,以避免分散迭次投入战场。

  蒋介石获悉日军精锐第9师团全部(当时总兵力1.3万人,辖1个炮兵大队,1个战车中队)增援上海的情报后,决定立即组成第5军驰援淞沪。

△中国抗战领袖——蒋介石

  2月14日,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颁布命令,以第87师、第88师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简称中央教导总队),第1炮兵独立团山炮营合编为第5军,由张治中任军长并兼任87师师长,开往淞沪战场增援十九路军,隶属第19路军总部指挥。原驻防上海未参战的财政部税警总团的2个团改编为第88师独立旅。

△抗日名将——张治中

  次日,军政部命令第5军驰援第19路军。为避免日军借机扩大战争,中方没有公开第5军增援的消息,并明确“第5军暂归蒋总指挥光鼐指挥”、“以第19路军名义抗战”;战后对外宣传“一•二八”上海抗战,也只宣传第19路军,这就造成了国内长期提及“一•二八”事变,只知第19路军,却不知国民党中央军第5军战绩。

  十二、庙行大捷

  一接到奔赴淞沪战场的命令,87师261旅宋希濂旅长即组织人员写下了“二六一旅全体官兵出发御日誓词:倭寇侵后,国亡无日。我等誓以热血浩气,与倭寇拼命到底,以为中华民族争生存,为革命军人争人格,虽任何牺牲在所不辞。倭寇不灭,誓不生还。天日在上,式鉴托言。谨誓。”时任第522团团附的易安华亲自带头在誓词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接着全体官兵纷纷在誓词上签名,决心与日本倭寇决一死战。

△261旅全体官兵出发御日誓词

  庙行地处闸北与吴淞之间,是军事战略要地。日军发动战争以来,从闸北向庙行发动了多次进攻,均被我军挫败。为了更好加强战略防御,从2月4日起,我军沿蕴藻浜向南经庙行到竹园墩挖掘了深一公尺左右的战壕,加强布防,准备痛击日军更大的进攻。

  2月10日,第87师占领蕴藻浜北岸由胡家宅至泗塘宅一线,主力在刘家行附近;第88师占领江湾北端,庙行镇至蕴藻浜南岸,以主力集中于阵线中央;第78师翁照垣旅(欠1团)守卫吴淞,为左翼据点。

  2月14日,易安华随部到达上海南翔附近(当时十九路军总指挥部所在地),并于当天驻防上海虹桥机场,后奉命接防吴淞、张华浜、蕴藻浜等一带的防御任务。

  2月15日清晨,刚刚担任统帅的日军第九师团长植田谦吉中将带领3000多人分乘两艘运输舰,在上海虬江码头登陆。他在制定的“中央突破”计划中,把庙行作为主攻目标,妄图占领庙行,往南将十九路军歼灭于江湾、闸北一带,向北将第五军主力击溃于杨行、吴淞地区。

  2月18日晚,植田谦吉狂妄地向十九路军发出最后通牒。蔡廷锴将军针锋相对,通电全国,誓以铁血抗击敌人。上海民众反日救国会代表300万上海市民发表宣言,愿作坚强后盾,坚决支持十九路军抗战到底。

  2月20日晨,植田谦吉下达总攻击令,以陆海空全部武装力量向我发动全线进攻,重点是江湾、庙行。敌人先以飞机十余架轮番轰炸我88师,接着运用炮火掩护两千多名步兵冲锋,双方展开了殊死肉搏。由于我军奋力还击,日军受挫。另有两路日军从张华浜登陆向我87师261旅宋希濂部所扼守的曹家桥、季家桥阵地发动进攻。

  上午9时,日军先头部队进至小场庙至麦家宅,在胡家宅、纪家桥、曹家桥、泗塘一线向国军实行威力搜索。至正午,敌步兵二三千人向国军发起攻击,被第87师警戒部队阻击,毙伤敌20余人。战至午后3时,将敌击退向张华浜方面。接着,日军2000余人又在小场庙,麦家宅前方展开,准备发动新的攻势。易安华所在的261旅522团奋起抗击,他身先士卒,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声威卓著。

  2月21日,日军从午夜起即向国军炮击,于拂晓5时起,敌步兵数千人向严家宅、庙行镇之线猛攻,大批飞机低空轰炸。并以步兵一部向前进阵地进逼,遭到国军警戒部队痛击后撤退。上午7时,敌乃以步兵大部分纵深配备,向庙行以南麦家宅、竹园墩、小场庙、严家宅阵地节节进犯。国军警戒部队与敌展开激战,麦家宅战斗最为激烈。

  9时以后,敌集中火炮轰击国军阵地后方,其步兵全力向国军阵地猛扑。双方展开肉搏,日军伤亡数百人,国军伤亡200余人,但国军阵地基本被破坏。当晚,国军向庙行以北突击,日军渐不支溃退。战至夜10时,国军恢复前进阵地,与敌对峙。

  这天,日军在向第88师庙行一带阵地进攻的同时,也对第87师曹家桥一带发起攻击。在午前1时,敌步兵在炮火的掩护下,在纪家桥、曹家桥附近偷渡蕴藻浜时,即遭到国军的阻击。激战2个小时余,敌被击退。张华浜方面之敌炮兵,从当晚以来不断向国军阵地炮击,至拂晓后更加猛烈,午后1时以后,遂稍停息。敌机五六架,终日不断侦察、投弹,国军小炮展开对空射击,午后1时,259旅517团高炮连击落了日军846号战斗机一架,驾驶员田中大尉当场丧命。

  2月22日晨,日军第9师团长植田谦吉集中了二、三万人的优势兵力倾巢出动,并使用铁甲车,坦克车三十余辆,以猛烈的炮火掩护冲锋。其来势之猛烈,为开战以来所罕见。我军对其行动早有觉察,除前锋部队奋力还击外,左右两侧夹攻并包抄其后,加以围攻。我将士均抱有必死的决心,无不以一当十,勇猛抗击,88师527团第3营营长陈振新当场阵亡。战斗中,有一处防线被敌突破,在此紧急关头,张治中军长率教导队(缺一营)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并令87师259旅孙元良部火速增援;令守卫在蕴藻浜北岸的宋希濂部从季家桥渡过蕴藻浜袭击日军侧背;令俞济时师长阻击日军突破口;十九路军张炎也率两个团的兵力从竹园墩向麦家宅等地迂回包围。日军被我三面夹击,仓惶溃逃。麦家宅、金家宅之敌并不甘心失败,仍在负隅顽抗,两次调集后方部队进行增援,并以飞机助战。

  此时,我军各路援军全部到达,士气大振,战斗复趋激烈,双方展开肉搏战。我某部班长被日军刺伤左臀后,鲜血直流,仍然奋不顾身,连续杀死日军两名。

  22日傍晚时分,我军各线部队全力配合,开始了大反攻。由于我军斗志旺盛,连续打退了日军对庙行的数次进攻。日军大部分开始向淞沪以东溃散,到晚上8点30分,终于把抢占金家宅、麦家宅之敌全部消灭,夺回了失去的阵地。这一战斗,我军炸毁日军坦克三辆、铁甲车一辆、野战炮二十余门,缴获枪枝弹药无数,战果累累。

  经过几天血战,日军第九师团和久留米混成旅团的精锐歼灭殆尽,日方损兵折将,寸土未得,植田谦吉的如意算盘完全落空。

  庙行战斗之激烈,为开战以来所没有。中外报纸反响强烈,一致认为这是淞沪抗战中我军的战绩高峰,共同欢呼我军取得的伟大胜利。2月26日,蒋介石也先后向十九路军、第五军抗日将士发来电报表示慰勉,认为庙行一役,我国军声誉在国际上顿增十倍,而日军军誉则一落千丈。

  日军在庙行总攻的失败,也是植田谦吉自我吹嘘“中央突破”计划的破产。日军第九师团及久留米混成旅的精锐之师受到严重创伤,几乎溃不成军。日军伤亡重大,庙行、江湾一带,血流成河,留下敌人尸体堆积如山,多达4000余具。

  庙行战役之胜利,是无数先烈滴滴鲜血的结晶,也是我国反侵略战争史册上光辉的一页,为中华民族伸张了正气。

△进攻闸北的日本海军陆战队

  十三、浏河之战

  庙行战斗刚刚结束,日军开始大规模进攻。宋希濂率领的261旅奉令增援浏河。

  1932年3月1日,宋希濂即依521团、522团及各营的顺序,将所部于上午9点开始由顾家宅汽车站向浏河输送,但只有汽车十一辆,每次只可输送一个营。

  宋希濂旅长率先头部队521团第1营于正午12时到达浏河,得到一个紧急情报:敌军约有一万人,在占领浮桥后,有向我急进模样,教导总队的一营正在马桥附近顽强抵抗敌人。

△抗日名将——宋希濂

  得到这个报告后,宋希濂旅长亲自带人观察地形,分析形势,以茜泾为浏河屏障,位置扼要,就打算先行将其占领,以掩护该旅后续部队的展开。于是,他立即命令521团第1营唐德营长率部迅速向茜泾营方向搜索前进。哪里知道,才走到茜泾营南门附近,敌人已先我占领,于是我军与敌人迅速展开了尖兵白刃战。到下午3时许,521团团长刘安祺率第二营到达浏河时,敌人飞机正集中轰炸浏河车站,输送的汽车及房屋全被炸毁,同时在途中装运部队的汽车也多被炸坏,使我后续部队不得不徒步前进。

  这时候,茜泾营附近的战斗也愈演愈烈,敌机二十余架密罩天空,一律低空飞行,掷弹如雨,敌舰的重炮连珠发射。四时许,敌人大部向宋旅左翼绕攻,右翼方面教导总队的一营也死伤严重。这时,与敌在茜泾营苦斗的521团第1营,乃处于前、左、右三面受敌围攻的紧迫状态,死亡巨大。而全营官兵仍然沉着应战,几度冲进寨内,与敌肉搏,卒以敌火力过猛,众寡悬殊,不能得手。

  下午6时,天色已昏,我521团第3营才赶到。宋希濂旅长即命第一营仍在原阵地拼死抵抗,阻敌前进;同时命令已到部队迅速沿浏河南岸积极布防,等522团全部到达后,再准备乘夜大举反击。

  浏河之战,我军仅以一营之众,在茜泾营抗敌数倍之师,自晨以至深夜,使敌人不能有一点的进展,而我军视死如归,前仆后继,卒使敌密集茜泾营寨内,虽以一师团之众,仍不得犯我浏河。我教导总队孤军死战,87师宋旅仓卒应援,都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以期挽回全线被围的危险,敌我始终相持于浏河镇茜泾营间。

  这天夜里,我军奉蒋总指挥的命令转移阵地。攻击茜泾营的部队,撤至太仓占领阵地。易安华所部522团以徒步行进,由于路程过远,加之一路上日军的骚扰,一直到晚上11时,还在黑夜中向浏河挺进,没有到达指定地点。中途得到命令退至太仓。于是浏河一带,黯淡地陷于敌人之手,留下了一个永远沉痛的回忆。

  在太仓,522团和友邻部队协同作战,与日军相持多日。后因上海休战协定签订,易安华所部奉令撤退。

△1932年5月28日,国民政府在苏州为淞沪抗日阵亡将士举行追悼大会场景。

  为纪念为国捐躯的抗日战士,上海各界捐款在附近修筑了“无名英雄纪念墓”和“一•二八纪念路”,并为失去家园的庙行灾民建起五栋72间公房,竖起名为“庙行纪念邨”石牌坊。因交通方便,村西陆续开设油酱、杂货、棉布及米店,后又沿“一•二八纪念路”两侧增设肉庄、茶馆、药铺等店,遂而形成规模集镇,市面日趋兴旺。1937年爆发“八•一三”淞沪战争,泗漕庙、庙行镇和“无名英雄纪念墓”均遭日机轰炸,毁于战火,这是后话。

  “无名英雄墓”是纪念在庙行大战中牺牲的三千余烈士。由各界集资捐地于1936年2月建成。主墓为立方形,三层台阶,内存烈士衣冠石椁。但有花圈酬战骨,更无名字识英雄。

△“庙行纪念邨” 石牌坊

△现在的“庙行纪念邨”牌坊

  十四、返乡疗疾

△宜春遶市乡泽溪村口

  1933年,易安华脚疾发病,且很严重,在南京看了不少名医一直不能治愈。于是请假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到宜春老家,找乡下的土郎中看脚疾。土郎中用生桃仁油调制的偏方进行了擦试,结果一试即见成效。

  在家乡治疗足疾期间,他经常和乡亲们畅谈国事,讲述自己在前线杀敌报国、抗击倭寇的英雄故事,激励着乡亲们的爱国热情。他还鼓励家乡青年应有远大的理想,关心国事,投身军营,报效国家。

  10月,易安华足疾治愈,立即带领全家返回南京,又回到了部队。在他的鼓励下,家乡许多有志青年也跟着他一起来到了南京,投身从戎。

  回到南京,易安华即受命提升为87师261旅522团代理上校团长。

  这时,国家已是多事之秋。日本倭寇侵犯在即,师长王敬久、旅长刘安祺以易安华多才多能,将其作为自己的心腹大将,经常与其商量军机要事,让其参与军事决策,而易安华也以国家大事作为自己的重任。对于平定内乱、抵御外寇等国家大事,以及沿长江一带的防务,他无不尽心策划,废寝忘食。

  十五、回家省亲

  1934年4月17日,易安华被正式任命为261旅522团团长。

  1935年5月4日亥时,易安华的妻子施德群在福州为其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因为生在福建,故起名闽生。

  1935年冬,易安华请假带着全家又一次回到宜春老家探亲。易家祠堂开大门迎接,他受到了老家父老乡亲们的热情款待。那天,易安华一家人是在连绵不断的鞭炮声和众人的簇拥下,进入了自己出生的老祖屋。

  回到祖屋后,易安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请轿子把外婆接来家里。在南京时,他也常常教导女儿:“老外婆对我们父女恩重如山,以后一定要报答老外婆。”女儿咏梅牢记了父亲的谆谆教导。

  接外婆的轿子天黑才到,易安华带着女儿咏梅立即上前扶着老外婆下轿。进了屋后,他见外婆穿的是一身旧棉袄、棉裤。易安华此时无比心酸地看着自己的外婆,马上叫人请了几个裁缝,购买了一些布匹和皮料,给外婆吊了一件皮袄,做了一件夹袄,两件罩衫,一条棉裤,两条单裤。外婆穿上了新做的衣裤,高兴得合不拢嘴,望着如此孝顺的外孙,老泪纵横。

  易安华的这些举动,也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女儿。女儿咏梅暗下决心,将来要加倍孝顺,赡养老外婆。

  在宜春的半个月里,他不仅对自己的家人关爱有加,同时他还经常邀请村里的父老乡亲和儿时的好友到家中吃饭,大家在一起一边喝着酒,一边谈论着国家形势,鼓励大家一定要关心国家大事,报效国家。对一些家庭困难的乡亲和老人,他还亲自登门走访看望,并送上两块银元表示慰问。他在回忆自己从军经历时,谈到福州降虎一役,沉思了许久,说这是他终生遗憾之事。

△易安华书写的木制牌匾“望并燕山”

  当时日本侵华的形势日渐严峻,易安华决心为国家为民族洒尽自己的一腔热血。为了表达自己的报国情怀,他亲笔书写了刚劲有力的四个大字“望并燕山”,“望”是守望的意思,“并”是收复的意思,“燕山”就是指中国,易安华写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寄希望能够驱逐日寇,收复日本侵略者侵占的中国国土。后来他的父亲易静山就将这四个大字刻在一块木制牌匾上,悬挂在自家客厅正中央的上方,用于教育子孙,警示后人勿忘国耻。

△易安华留下的“自述小史”

  “本人自投笔从戎献身革命以来,迄今十有余年,处事治军,尚本诸亲爱精诚,并坚毅果勇以赴,身经百战,职历各级,其经过详细情形不胜缕述,兹记其大概如左:

  民国八年,肄业江西省立第八中学校,辄有怀投笔慕宗愨之长风。适值军阀割据,北政府专横祸国,总理为救国救民起见,奔走革命,宣传主义。本人即决志献身革命,於民国十四年春,远赴革命发祥地广东,考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民国十五年春,毕业即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宪兵教练所少尉队附,适革命军出师北伐,调任总部学兵团中尉排长,攻克湘鄂一带,身经数十战。

  十六年四月,升任浙西警备司令部第三补充团上尉连长;同年十一月,调任第一军教导团上尉连长。

  十七年春,奉调入中央军校军官团,肄业藉资深造。毕业后即任陆军教导队上尉班长。

  十九年一月,调任教导第一师第一团上尉连长,奉令率队参加豫鲁诸役,曾一次固守杞县雷寨,以一连之众击溃数千之敌,奉令记大功一次,并给予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一枚。以有功勋,於同年七月,晋升第三营少校营长;又於十一月升第三团中校团附。

  二十年,改编国府警卫师,任第三团中校团附;旋又於同年十二月调任中校营长。

  二十一年,警卫改编,任陆军八十七师二六一旅五二二团中校团……国花奖章一枚,以励有功。

  二十四年,参加秋季大演习。奉蒋委员长赠予纪念章一枚,又以二十四年度考绩特别优良,奉军事委员会给予陆海空军褒奖一纸。

  此为本人十余年来从戎革命之概要也。”

  准备返回部队的那一天,他在与父老乡亲告别时说:“日本倭寇自‘九•一八’事变后,强占东北,把侵略的矛头逐向南移,欲吞食我们整个中国。目前国内形势也非常严峻,军阀混战割据,各自为政,很难统一,而日本倭寇又非常狡猾,我估摸着马上就要发生战争了。作为军人,我们理当担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从此以后我和各位父老乡亲再见面的机会一定会很少了。今天我就要启程返回部队,现留下‘自述小史’,作为从戎十余载之小结。”

  寥寥数语,慷慨激昂,闻者莫不为之所感动。由此可见,此时的易安华已经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做好了与敌人拼死一战、血战到底、为国捐躯的准备。

  十六、“秋季大演习”

  1935年秋,日军在中国北方连连挑衅,威胁平津,为了准备对日作战,抵御日寇入侵,国民党军队举行了规模空前的“首都南京秋季联合大演习”。演习场地设在京杭国道(即南京到杭州的公路)江宁至句容、溧阳段。一时之间,国民政府军事统帅部和“军演”总指挥部人员云集汤山的中央炮校,南京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现代化军事演习拉开了序幕。

  这次联合军事演习共出动军队25万人,计有18个师,6个独立旅,两个空军大队,两个炮兵旅,另外还出动了刚刚在江宁方山组建不久的战车团一个营。

  蒋介石为了这次演习,特别前往并住在汤山别墅坐镇指挥,亲自担任军演的“最高裁判长”。此次演习由白崇禧,张治中分任正副总指挥,参演部队分为东西两军,以“东军”为假想敌(即日军),以“西军”为守军。白、张二人分别指挥西、东军。12月2日,“军演”在京杭国道各段山地森林与河流间全面展开,两军有攻有守,“东军”方面的作战机群一次次从皖南广德机场和杭州笕桥机场起飞,对“西军”各阵地实行模拟攻击,战事非常“激烈”,相当逼真。

△国民革命军第71军参加秋季大演习

  刚刚返回部队的易安华立即奉命参加了这次“秋季大演习”。在演习中,易安华运筹帷幄,刻苦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由此得到了蒋委员长赠予的纪念章一枚,又以1935年度考核各项成绩特别突出,得到了军事委员会给予的陆海空军褒奖。演习结束时,蒋介石将87师261旅521团、522团团旗分别授给时任团长的陈颐鼎和易安华,并说:“团旗象征着全团的灵魂和荣誉,全团官兵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团旗,战争时要人在团旗在。”同时,每人还颁发了一枚刻有“民国二十四年秋季大演习纪念章 蒋中正赠”字样的银质纪念章。

△民国二十四年秋季大演习纪念章 蒋中正赠

  在这次“秋季大演习”的时间过去了整整两年之后,历史出现了惊人的巧合。1937年12月上旬,当日本侵略军沿着京杭国道攻向南京时,恰巧是在2日至8日这一段时间内进行了溧阳、溧水、天王寺、句容等地的战斗,而在“东军”的进军路线中,正好有一路是沿着京杭国道逐次向南京攻击前进的。此为后话。

  十七、军队整编

  1936年,为了抵御日寇的侵略,蒋介石开始对部队进行部署。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对整军方案作了进一步的规划,确立了减少大单位、充实小单位的整军原则,特别是要充实团以下部队的战斗力,以及人事、经费等方面。根据这一规划整编的部队称为二十五年调整师,初步计划年内完成20个师的整编。

  整编先从中央系和东北军中开始,中央系37个师共186个团,除一线部队外,其余部队一律改为四团制的整理师。各军师直属的骑兵、炮兵、工兵等兵种,则集中进行整训。预定中央系参与整军的135个团中先整编出18个四团制的整理师,再将其余63个团合编为32个团,在此基础上组建8个新编师,新编师基本上以2个整理团合并为1个团。东北军18个师54个团计划整军为10个整理师(由原来40个团组成)和2个新编师(由原来8个团组成)。

△蒋介石视察整编后的国民革命军

  整理师与新编师的差别在于,整理师的各级军官基本上还是以原来的各级军官为基础,而新编师则完全打破原来的人事安排,由来自不同部队的各级军官进行混合编组,以彻底清除军队内部派系林立的现象,建立一支完全新型的国家军队。

△易安华在日常学习时,曾经使用过的墨盒。

  整军过程中,当时担任第五任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的法肯豪斯对该计划提出了建议:

  各师应以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编制和装备为标准,如果暂时没有条件组建工兵营和通讯营的,可以先组建工兵连和通讯连;加强炮兵建设,各师应尽量配属一个辖三个炮兵营的炮兵团(山炮营、野炮营和105毫米榴弹炮营各一个);轻武器方面应统一武器制式,并在师建制里组建一个修械所负责武器的保养维护和修理。

  军队整编结束后,易安华担任87师(师长王敬久、副师长钱伦体、参谋长夏声)第261旅(旅长刘安祺)第522团上校团长。

  1936年,易安华的女儿咏梅从中学毕业后顺利地考入了南京市立师范学校就读。易安华寄希望女儿今后能够从事教育工作,为国家振兴培养人才。

  1937年2月4日,易安华的妻子施德群在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为其生下了第三个儿子,因为生在首都,故起名首生。

△易安华使用过的印章

  十八、“七•七事变”

  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后,立即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桥。此时,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军控制:北面,是部署于热河和察东的关东军一部;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八个师约四万人;东面,是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约一万七千余人的伪保安队;南面,日军已强占丰台,逼迫中国军队撤走。这样,卢沟桥就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其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进而控制冀察当局,使华北完全脱离中国中央政府,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19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

  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进行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

  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士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

  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予以拒绝。

  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日方隐而不报。

  7月8日凌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

  “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

  “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击。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蒋介石即作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并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也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提出“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日军的进攻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对在卢沟桥战斗中英勇抗敌的29军,全国各界报以热烈的声援。第29军将士在各自驻地奋起抵抗,谱写了一首不屈的战歌。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不少军训团的学生也在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第二十九军将士奋勇抵抗日军

  28日夜,宋哲元撤离北平;29日,北平沦陷。第29军第38师在副师长李文田的率领下,发起天津保卫战。第38师攻击天津火车站、海光寺等处日军,斩获颇众,但遭日机的猛烈轰炸,伤亡亦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闻听“七•七事变”的消息,易安华怒不可遏,立即上书军事当局,请缨上阵。

  十九、开赴前线

  1937年暑假。正在南京读书的咏梅来到常熟父亲易安华的驻地探望父母亲和三个弟弟。此时的国内战争形势已日趋紧张,日本步步紧逼,全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8月9日下午,日本海军中尉大山勇夫等两人驾车闯入上海虹桥机场挑衅,被驻军保安队击毙。经调查,这两名日本军人擅自驾车持枪强闯机场警戒线是一种严重的挑衅行为,由此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线。

  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日军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命令日舰开进黄浦江、长江各口岸,所属分舰队紧急开赴上海待战;同时命令在佐世保待机的海军第一特别陆战队以及其他部队增援上海。中日双方各自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8月10日,消息传到261旅驻防的常熟。易安华和部下在家中谈论当前抗日形势,他严肃地说:

  “日寇强占我东北,又侵入我华北,国亡无日了,我等报国之期已至,誓与日军血战到底。”

  在他的感染下,将士们纷纷情绪激昂,激动愤慨。

  “是不是要打仗了?”当时他的妻子施德群关心地问。

  易安华坚定地说:“你准备一下,收拾好行李,带孩子们回家乡去,好好生活。日寇入侵,我辈军人非打不可!我若战死沙场,你就准备领取我的抚恤金,将儿女们养育成人,日后继续为国效忠吧!”

  妻子施德群闻听此言,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尽管心中有百般的不舍和难受,但是她知道这是丈夫的事业和理想。她擦干眼泪说:

  “你尽管奋力杀敌去,我会抚养好儿女,但望你平安胜利归来。”

  易安华知道妻子强忍着内心的痛苦,忙安慰说:“我这是和你说着玩的,我一定会平安回家的。”

  第二天晚饭后,易安华把女儿咏梅和儿子京生、闽生叫到书房,妻子施德群抱着才半岁的首生站在一旁。窗外暮色苍茫,书房里烟雾腾腾,桌上的烟灰缸里已经有一小堆烟头。易安华在房里踱着步,看了看几个孩子,对着咏梅慈爱地问道:

  “你还记得那几句诗吗?‘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咏梅很流利地接着念出了后面两句,然后等着父亲开口。

  “很好。我想你是能够理解这几句诗的含义的。”

  咏梅轻轻地点了点头。

  梅、京、闽、首吾儿: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父示 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十一日

  然后,易安华拿起桌子上的纸笔,饱蘸浓墨,苍劲有力地将曹植《白马篇》的最后四句诗写在纸上,交给女儿咏梅手里,并嘱咐儿女:“你们长大后,一定要发奋读书,报效国家。”

  接着,他又拿出一个银手镯放在妻子手里说:“这是我特意请人制作的一个银手镯,上面刻有‘抗建’二字,两旁还刻有国徽,以后一定要教育儿女们努力学习。中国,只有抗击日寇侵略,方能建国救国!”

  接过银手镯后,妻子施德群感慨地说:“放心吧,我一定会教育好我们的子女,长大后要有雄心壮志,保家卫国!”

△易安华当年送给妻子施德群刻有“抗建”二字的银手镯

  当天夜里十点许。电话铃急促地响了。施德群听见丈夫接过电话,异常激动地连说了几个“好”,就放下电话,戴上眼镜,甚至来不及和妻子说上几句告别的话就出门了。

  第二天一早,通讯班来家里拆电话线,施德群和孩子们才知道军队已于昨晚开赴上海。一个名叫易锡林的勤务兵奉命将她和孩子们护送回原籍。易安华什么话也没留下,只是带给妻子一张字条,上面是他匆忙之间写下的几行刚劲的字:

  “不灭倭寇,誓不生还!国将不保,何以家为?吾妻存之。”

  施德群握着信的手不停地颤抖,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她仿佛意识到了什么,但又不敢往下深想。她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丈夫此次的离家竟成为他与家人的永别。

  德群吾妻:不灭倭寇,誓不生还!国将不保,何以家为?吾妻存之。安华 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十二日

  二十、战争爆发

  为抢得战争主动权,赶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灭驻沪日军,中国组织淞沪作战部队张治中部第九集团军(下辖三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准备围攻日军。

  8月13日,战争爆发。易安华所属的87师在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对上海市区之敌发动了全面进攻;同时空军出动,轰炸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汇山码头及海面舰艇。此次攻击重点最初为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后转向公大纱厂,试图赶敌下海。“八•一三”淞沪抗战由此全面展开。

  8月14日,蒋介石发表自卫宣言,宣布坚决抵抗日本侵略,即便战至最后一人一枪也绝不与日军妥协,至此全国上下同仇敌忾。上海、南京、杭州市民组成抗日义勇军开赴上海,浙江保安团士兵拿着简陋的武器却唱着雄壮的战歌;无论农民还是工人,教师还是商人,乡绅还是工场主,纷纷热烈捐款捐物。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团结一致,这些都给予了中国军队强大的信心和有力的支持。

  15日,日本正式宣布组建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开往上海增援,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日军增援部队在中国军队侧后方登陆后,中方已经无力消灭日军陆战队,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军队统帅部,考虑到在上海作战比在遥远的北方大平原作战补给方便,且在有外国租借的上海开战,极有可能引起大国势力的干涉,并可能在外国调停下赢得一个光荣的和平,进而挫败日军对华北的野心,这对相对弱小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全国各地的抗日标语

  16日,日军退守到以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为中心的江湾据点,中日双方在上海一地开始不断投入军队。此役国民党方面先后投入了八个集团军又四十八个师、十五个独立旅、九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七团、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一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四个团,三队海军舰队,兵力总数在六十万人以上。日军投入五个师团一个旅团达十三万人,鏖战两个月后,日军依靠强大的火力突破了中国军队的防线。

  为了激发全体官兵誓死保卫国土的雄心壮志,在战斗的间隙中,易安华团长再一次亲自带头,在写有“倭寇不灭,誓不生还”的誓词上签字。在他的带领下,522团全体官兵纷纷在誓词上签名,决心与阵地共存亡。

△五二二团官兵在“不灭倭寇、誓不生还”誓词上签名

  经过数日苦战,第87师占领了沪江大学。在战斗中,易安华率部临危不惧,抢险制胜,屡挫敌锋,先后据守闸北一带的核心阵地,与装备精良的日军顽强厮杀,连战皆捷,占领了日本海军操场和海军俱乐部,又突入杨树浦租界至岳州路附近,攻占了日本的康泰面粉厂与精版印刷厂,杀死的倭寇不计其数。

  10月20日,日军秘密组建第十军准备对中国军队实行大包围。

  二十一、激战汇山码头

  在汇山码头,刚刚接到命令赶过来的522团从正面冲到了码头的铁门前,团长易安华冒着对面码头大楼上射下的密集弹雨冲抵铁门下,进入射击死角,跟着他的是他的三名卫士和团警卫连的五名士兵。

  易安华用肩膀猛撞一下铁门,铁门纹丝不动,显然铁门已经被加厚,后面说不定还堆满沙包,把铁门抵得死死的。

  “团长,怎么办?”卫士甲大声问道。

  爆豆般地枪声和轰鸣的爆炸声响成一团。越来越多的士兵已经冲到了铁门下等待指令。易安华焦急地左右来回走,细细地查看地形,脑子里不停地思考。围在他身边的士兵们都正在等待他的命令。

  “翻过去!翻过去!”易安华咬牙叫道。焦急中的他憋出这样一个主意,“蹲下!我先翻过去给大家开门!”

  卫士甲立刻蹲下身,易安华一只脚刚刚踏上他的肩头。卫士乙一脚把卫士甲揣倒,易安华一下摔倒在地,他大怒着爬起来,正想喝斥卫士乙,卫士乙却挡在前面,大声叫道:“我先来!”

  话音刚落,他就踩上了卫士丙的肩头。刚一露头,只听“砰”的一声闷响,卫士乙就仰身重重地摔在地上,一动不动,他的钢盔上留下了一颗清晰的弹洞,后脑流出大股鲜红的血,他牺牲了。

  来不及悲伤,易安华大声下令:“弟兄们!翻过去!打他狗日的!”

  说着他带头踩着卫士丙地肩头又要往上爬。卫士甲一把抱住他,“我来!团长!我先来!”卫士甲把易安华拉到身后,自己踩着卫士丙的肩头往上爬。旁边等着的士兵也纷纷往上爬。

  “啪啪啪……”子弹撞在铁门上,发出一阵杂乱地声响,易安华知道情况不好,决不能鲁莽行事。他一把就把卫士甲拉下来,这时,刚好一粒子弹贴着卫士甲的钢盔飞过去,太险了!

  “不行!这样不行!日军已经注意到这里了!那上面肯定至少有一挺机枪死死地盯住了这边!”

  易安华的话声未落,几个正在翻门的士兵几乎同时发出惨叫,再一次地,重重地摔了下来。又牺牲了几个部下,易安华心里一阵凄凉,再也不能这样硬上了,必须想其他的办法!

  “向两边走!向两边走!”易安华顾不得悲痛,连忙左右看看,挥手对周围的士兵大声叫道。然后他又拉住一个正要转身离去的士兵,把他的钢盔取下来,用枪支起来,慢慢升到门上。刚露出半个钢盔,“啪!啪!”手上就传来一股力量。钢盔掉下来了,易安华捡起来一看,上面两个子弹孔。

  易安华满意地笑了笑,把钢盔还给士兵,又指着另外几名士兵说:“就这样,你们几个,就这样办!”

  说完他带着两个卫士就沿着门根朝左侧跑去。那边已经聚集了三四十个士兵。

  “上!”易安华一声令下。左右两侧各有几十个士兵奋力往上爬,易安华也蹬着一个卫士的肩膀往上爬。对面楼上的日本兵很快发现了他们的举动,枪口立刻转了过来。子弹如雨点般地向墙头飞来,好在此时已经有七八个士兵翻过墙了。

  在得知易安华的困境后,指挥所里的259旅沈发藻旅长急得直跺脚。他快步跑到前沿,只见负责掩护的517团团长刘曼天已经守在机枪旁边,咬着牙督战。

  墙下的情况越来越危险了,后续部队继续向墙下冲击,沿途不断有人倒地,但这并不能士兵们的脚步。他们架着人梯往墙上翻。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推开尸首继续翻过墙就往前冲。

  87师师长王敬久看得两眼冒火,伤亡太大了!放眼望去,墙下积累的尸体越来越多,冲击路上也铺满了中国士兵的尸体,他们全部保持着向前冲锋的姿势。看到这一切,王敬久心里的怒火再也按捺不住了。

  “轰!”又一个炮弹在附近爆炸。天花板上落下一层灰土,王敬久师长大吼:

  “把炮兵拉出来!给我轰!轰他……!”

  命令立刻得到执行,517团的团属迫击炮和机关炮纷纷拉出来。炮火集中向对面大楼轰击,日军的炮弹也很快还击。一阵对轰之后,王敬久发现日军的炮明显比我方少很多。六门机关炮对准对面的大楼猛烈射击,六门八二mm迫击炮也同时开火,压制了对方的炮弹。

  一阵轰鸣声,三辆坦克出现在街道上。开到距离铁门二十多米的地方,车长打开顶盖,露出半个身子,拼命挥动手臂大声喊道:

  “让开!快让开!”

  此时易安华已经负伤,腮帮子上被刮去一块肉。易安华裹好伤口后,仍坚持要再度往上爬。他的卫士死死地抱住他,坚决不让。正在僵持不下的时候,卫士甲指着坦克上挥动手臂的车长向易安华报告。易安华一看就明白了,赶紧叫铁门附近的士兵往左右两边退,退到安全的地方。

  日军显然也发现了坦克的威胁,炮弹一颗颗地开始在坦克附近落下,轰炸声此起彼伏,弹片打在坦克外壳上咚咚直响。只见坦克炮口缓缓转动,“轰”地喷出一团火光,铁门左侧的墙壁立刻被炸开一个大洞;紧接着再一声巨响,右侧的墙壁也被炸开一个大洞。两侧的支撑一倒,铁门再也支撑不住,重重地倒在地上。

  铁门倒下的那一刻,士兵们拿着武器,背负着死去战友的希望,不顾一切地呐喊着往里冲。他们的眼睛全红了,这道围墙和铁门让太多的战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挺身队出击!把支那人杀出去!”

  守卫汇山码头的日军陆战大队长渡边大佐冷冷地发出指令。他早就想好铁门被炸开后的措施,那就是派出日军百战百胜的挺身队。

  挺身队员简直是杀人机器,他们一律不带枪支,只在胸前挂满手榴弹、手里举着手榴弹就往前冲。这纯粹是比拼意志,谁胆怯谁就输。如果中国军队往后跑,他们就会扔出手榴弹,从而获得活命的机会;但如果中国军队继续向前冲,那就同归于尽。

  但让日军大失所望的是,中国士兵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胆小懦弱。

  我方士兵并没有被挺身队的架势所吓得后退,他们义无反顾地勇敢向前冲去,那勇气,那威风,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顶住了枪林弹雨,从爆炸和硝烟中冲出去,冲进了大楼。一场中日士兵的激战随即在大楼里展开了。

△惨遭日军蹂躏的上海

  经过一整天激战,双方遂力争夺,易安华所部522团的损失很大。他向旅长宋希濂求援,宋希濂毫不犹豫就把最后的预备队旅警卫连和陈颐鼎团的一个营投入到码头争夺战中。

  很快,一轮新的激战在汇山码头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汇山码头争夺战结束后,易安华率部临危不惧,抢险制胜,屡挫敌锋,先后据守闸北一带的核心阵地,与装备精良的日军顽强厮杀,连战皆捷,占领了日本海军操场和海军俱乐部,又突入杨树浦租界至岳州路附近,攻占了日本的康泰面粉厂与精版印刷厂。9月12日,沈发藻提拔为87师副师长,易安华因战功显赫荣升第87师259旅少将旅长;9月21日,王敬久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71军军长兼87师师长;10月15日,王敬久不再兼87师师长,由沈发藻继任87师师长;刘安祺离开261旅升为62师少将副师长,陈颐鼎荣升第87师261旅少将旅长。

△全国各地的抗日标语

  二十二、上海沦陷

  11月5日,日军第十军八万人在金山卫登陆。蒋介石因幻想九国公约签字国的干涉,拖延了撤退时机。此时西方国家绥靖之风盛行,他们称中国军队主动在上海非军事区挑起战争属破坏和平,对中国的要求置之不理。

  几天之后,日军包围网形成。不久,上海宣告沦陷。

  中国军队在沪激战长达三月之久,易安华始终亲临前线指挥作战,鼓励士兵奋勇杀敌,保卫国土,彻底粉碎了日军叫嚣的“二十四小时占领上海,三个月占领全中国”的图谋。中国军队在这次战斗总的表现,向全世界人民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强暴、抗日到底的决心及英勇气概,鼓舞了全中国抗战必胜的信心。

  由于敌我双方实力悬殊,日军猛烈的飞机轰炸,海军舰炮及陆军炮火轰击,给我方造成重大伤亡,淞沪抗战坚持到十月下旬,战局逐渐对我不利,我军事统帅部于11月上旬下令进行全面撤退,所有部队撤出上海战斗,分两路退向南京、苏州--嘉兴以西地区。日军火速占领上海后,分兵数路,步步逼进苏州、无锡,直指首都南京,贪婪的野心暴露无遗。本来中国军队计划撤到吴福线、锡澄线、乍嘉线和海嘉线一带依托原有坚固国防工事,作持久抵抗,但由于指挥不力,致使耗费数年苦心筑成的这些工事成为摆设。虽然如此,国军仍以60%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代价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话语,淞沪会战拉下帷幕。

  这时,易安华将军奉令率部转入镇江,继续抗日。他在担任镇江戒严司令后,因其所率部队军纪严明,军容整肃,敌人根本不敢触犯其锋芒之所在。在多次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指挥部队坚守阵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二十三、南京保卫战

  淞沪会战之后,259旅官兵由于经历了长期苦战,伤亡惨重,人员虽然作了一些补充,但是与编制相去甚远。

  不久,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在占领镇江之后,兵分三路向南京进犯,南京告急。国民政府考虑到南京系我国首都,是国际观瞻所在,坚守南京对争取国际上的支援同情和团结全国人民坚持抗日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国民政府决定抽调大批军队,由唐生智将军指挥,担负起保卫首都的任务。易安华将军所部259旅也奉令加入了保卫首都南京的战斗序列,主要负责镇守光华门、通济门一带阵地。

△蒋介石颁布战斗序列电

  易安华将军怀着保卫祖国万死不辞的爱国热情,迅速投入了南京保卫战的准备工作。他在接受战斗任务后,立即带领部队,亲自巡视阵地,了解地形地势,并督促各级军事长官搞好工事构筑、弹药储备,通信联络及接合部保障措施等具体战备工作。他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作好了誓与日军血战到底,与阵地共存亡的准备。他还用“抗战必胜”、“杀敌立功”、“为国捐躯光荣”的道理教育全体官兵,鼓励全体抗日将士浴血奋战,奋勇杀敌,报效祖国,誓死保卫首都。在他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第259旅全体官兵士气高昂,怀着必胜的信心,作好了痛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的一切准备。

△南京保卫战示意图

  12月初,日军机械化主力兵团进抵南京外围。从4日起,日军利用装甲车的掩护,向南京外廓阵地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悲壮的首都保卫战开始了。

  日军密集的炮火倾泻在南京这块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城里火光冲天,炮火轰鸣,硝烟弥漫。日军步兵集团趁势发动了疯狂的冲锋,肆意轰炸,所到之处,一片狼藉。中国守军在各级长官的率领下,顽强抵抗,宁死不退,敌我双方在外围一线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在阵地上多次展开了残酷的白刃肉搏。战况空前惨烈,遗尸累累,惨不忍睹。

  日军不顾重大伤亡,不断调集援兵增援,以加速占领进程。由于中国守军处于内线作战,一时间无法得到大量的补充,虽不断击退日军的疯狂进攻,并给其以重大打击,但自己也伤亡极大,渐成颓势。

△日军第六师团冲破南京中华门防线

  双方激战数日后,日军凭仗优势火力和人力突破外围防线,不断向南京城廓阵地推进。到12月9日,日军主力先锋占领淳化镇,沿大路直抵光华门及通济门外营房,与易安华将军的第259旅发生了正面交锋。

  二十四、血战光华门

  光华门,明朝时称正阳门,是南京明城墙内城十三座内城门之一,也是京城的正门,位于南京御道街最南端,内外均为复合型瓮城,对城为中国城墙建造史所独创。1931年,国民政府为纪念辛亥革命江浙联军由此进入光复南京城,易名光华门,喻光复中华之意。次年4月,由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佑任题写“光华门”匾额镶嵌于城门之上。

△红色箭头为日军9师团进攻方向,红点处为光华门。

  古老的光华门和通济门之间的城墙,成为日军发起总攻的重点地域。

  12月9日上午,南京上空万里无云,外围也一片宁静。不久,南京城内突然空袭警报声大作,市民们纷纷拖儿带女,就近往防空洞跑去。不一会儿,一群日军飞机从东南方向飞来,瞬间这里烽火连天,爆炸声不断。易安华将军亲临作战第一线,指挥部队沉着应战。用密集的步枪火力消灭了一批又一批疯狂冲锋的日本侵略军。日军志在必得,我宁死不退,双方拼死格斗,战斗相当激烈,死伤无数,哀鸿遍野。

  一阵轰炸过后,又一架飞机来到光华门上空盘旋,撒下了如雪的传单。易安华捡起一张一看,原来是日本鬼子的“投降劝告书”。上面写着:

  “百万日军已席卷江南,南京城处于包围之中,由战局大势观之,今后交战有百害而无一利。惟江宁之地乃中部古城,民国首都,明孝陵、中山陵等古迹名胜蝟集,颇具东亚文化精髓之感。日军对抵抗者虽极为峻烈而弗宽恕,然于无辜民众及无敌意之中国军队,则以宽大处之,不加侵害;至于东亚文化,尤存保护之热心。贵军苟欲继续交战,南京则必难免于战祸,是使千载文化尽为灰烬,十年经营终成泡沫。故本司令官代表日军奉劝贵军,当和平开放南京城,然后按以下办法处置。

  对本劝告的答复,当于十二月十日正午交至中山路句容道上的步哨线。若贵军派遣代表司令官的责任者时,本司令官亦准备派代表在该处与贵方签订有关南京城接收问题的必要协定。如果在上述指定时间内得不到任何答复,日军不得已将开始对南京城的进攻。”

△日军的“投降劝告书”

  看完内容,易安华眉头紧皱,将传单撕得粉碎,并随即命令士兵收缴所有传单。

  命令发出后,易安华心中长叹。如果纯粹从军事角度来看,南京确实就是一个绝地!历史上南京守军好像就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胜仗!不说远的,就说太平天国,可谓深沟高垒,城墙坚如钢铁吧,结果还不是被湘军攻破?当然,南京是国民政府首都,不战而退是说不过去的,但参加淞沪会战的各个部队在上海都基本上被打残了,兵员虽然补充了一些,但还是相差甚远,其战斗力要想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马上打一场艰苦的保卫战!国民政府最明智的行为应该是在南京仅做一些有限的抵抗,以掩护部队、市民和工商业撤过长江!如今不要说三面被围,连唯一的后路长江也被堵死。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南京保卫战实在是堪忧!但既然身为军人,也只有以身报国了!

  传单很快就送到了唐生智手中。唐生智随即向守城部队发出命令:“各部队官兵应抱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不许轻弃寸土,动摇全军。若有不遵命令、擅自后退者,定遵委员长命令按连坐法从严惩办!”

△日军坦克向光华门发动攻击

  10日午后,为了迫使中国守军投降,日军开始有选择地向南京发动进攻。他们再次集中优势兵力,在航空兵的掩护下,一波接一波地攻打光华门。易安华将军在没有大炮、伤员也无法撤退的情况下,坚持站在战斗的最前沿,沉着指挥,顽强抵抗,连连打退敌人的疯狂进攻。

△日军炮击光华门

  随着一颗炮弹爆炸的巨响,在两个城门之间的城墙上飞起了一阵砖土,城墙被掀开了一个缺口。几名守卫城垣的士兵被炸得血肉模糊,半埋在泥土砖石之中,他们再也没有能爬起来。日军炸红了眼,集中火力,用坦克、飞机、火炮猛轰光华门,并叫嚣着蜂拥而入,一度占领了光华门城门,更多的后续部队,如潮水般涌向缺口,情况万分危急。

△光华门被日军炮弹击中的瞬间

△光华门被日军胁坂部队工兵爆破的瞬间

  城墙上,我守军官兵与攻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他们力图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堵上这个砖石缺口。但是,后续敌人源源不断地涌上来,单靠在很小的正面上堵截,已经很难成功了。

  “铃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通济门外一间简易的民房中响起。这里是二五九旅的前线指挥所。

  一位年轻的少将军人,立即拿起话筒:“我是259旅旅长易安华。”

  “我命令你和城外的陈颐鼎旅长,迅速合力把攻上城头的敌人消灭,恢复原阵地。”话筒中传来71军军长王敬久的声音。

  “军座,我旅伤亡严重,亟须增援……”易安华估计到局势的严重,向军长讨救兵。

  “我手上已调不出部队,完不成任务拿头来见我!”王敬久的答复多少有些粗暴。

  易安华沉重地放下话筒。军令如山,不能讨价还价。军人不怕牺牲,怕的是完不成任务,有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

  他随即叫通了光华门城外的261旅旅长陈颐鼎,二人商定趁敌立足未稳,于黄昏后同时发起反攻行动。由易安华率兵正面攻击清剿突入城内的日军,261旅则抄日军后路,阻断日军增援。

△时任87师261旅旅长的陈颐鼎将军

△陈颐鼎和妻子丁志凡合影

  黄昏终于来临了,大地暮色苍茫。滚滚的硝烟,更使得天空一片阴沉。城墙内外的枪炮声和呐喊声,时密时疏。

  突然,在通济门和光华门外的天堂村上空,差不多同时升起了三颗红色的信号弹。这是第71军的两个旅开始发起攻击的信号。

△率先攻上光华门的日军胁坂部队

△率先攻上光华门的日军胁坂部队

  易安华旅长立即集合了一个加强团的官兵,准备从通济门出发,向东北方向的敌阵穿插。他对士兵们说:

  “日寇占领了我国东北、华北、上海,现在又围攻我国首都南京,国亡无日了!此刻正是我们军人报效国家的时候,不当生还,愿效法伏波将军马革裹尸!弟兄们,让我们向祖国同胞表示决心!”

  说完,他举起右手,紧握拳头,领着官兵们悲壮地呼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宁碎头颅,还我河山!”

  呼完口号,易安华深情地扫视了一下眼前这实际兵力不足一个营的队伍,然后挥了挥手,斩钉截铁地喊道:“弟兄们,出发!”

  他亲自率领这支队伍由通济门转东北方,向突入光华门的日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而陈颐鼎旅长则率领两个加强营,从清凉巷、天堂村出发,向南猛插。这两支部队在夹击突入光华门城垣的日军背后,连接成一条直线,阻挡了日军的继续进城,同时也阻止了小石山附近的敌人增援。

△率先攻上光华门的日军胁坂部队

  日军的前锋部队,腹背受敌,被夹在城墙与易、陈二旅出击部队的中间。他们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厄运。

  但是,易安华、陈颐鼎率领的出击部队,同样是活动在两支敌军的中间。在他们的西边,有被分割的日军攻城前锋部队;在他们的东边,有小石山附近准备增援的敌人后续部队。

△1937年12月13日激战后的光华门

  对于易安华来说,当务之急,首先要消灭的,是已经登城和接近城垣的那股敌军。

  “弟兄们,冲!消灭了这股敌人,我为你们请赏!”士兵们在灰蒙蒙的暮色中,听到了易旅长那熟悉的声音。

  中国军队发起了勇猛的冲锋,在嘹亮的冲锋号声中,夹着士兵们雄壮的呼喊声。

  敌人也不甘示弱。他们已经没有退路,只有拼命到底。因此,他们的抵抗特别激烈。

  激战中,一颗子弹击中易将军脑部的左侧。顷刻,血如泉涌。副官急忙为他揩去血迹,裹好纱布,劝他下去休息。

  他大声呼喊:“弟兄们,不要管我,消灭日军,与阵地共存亡。”

  士兵们在易旅长精神的感召下,勇气倍增,奋力拼搏。光华门城墙下,尸横遍地。中国军人的遗体与日本强盗的尸体,堆积在一起。这是一场十分惨烈的恶战。

  经一昼夜肉搏拼杀,士兵们终于堵住了城墙缺口,全歼突入城内的日军,收复了光华门阵地。易安华在和陈颐鼎旅长电话中互相鼓励:“打得很好,我们要坚持下去,守住南京!”

△激战之后的光华门城门

  二十五、壮士悲歌

  12月11日清晨,日军占领了距259旅指挥部不到一公里的兵工厂作为前线指挥部,再一次不间断地组织火力进攻光华门。激战中右翼雨花台阵地失守,左翼中山门阵地随即也被突破,日军迅速从三个方向蜂拥而入,光华门阵地三面受敌,岌岌可危。加之259旅已损失惨重,又无后援,此时战斗更加激烈,形势更为严峻,敌人的炮火也越来越猛,战况十分危急。然而将士们不顾一切,早已抱定必死的决心,人人斗志昂扬,发誓英勇顽强抗击日军。

  激战中,易安华冲锋陷阵,右臂中弹,鲜血直流。但他不顾伤痛,沉着镇定地指挥士兵继续作战。当时他的部下纷纷劝他撤到城内抵抗,他非常愤慨地拒绝了,他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部下:

  “我是堂堂的中国军人,早已经下定决心,一定要与城共存亡,与士兵同生死,决不会苟且偷生以负国负民!”

  上午10时许,在中和桥附近指挥的易安华,腰部中弹,但他没有倒下,他咬着牙在担架上继续指挥着战斗。在白热化的战斗中,一块飞来的弹片又炸伤了易安华的腹部,鲜血把担架染红了一大片,他的生命危在旦夕。

  87师师部闻讯后,师长沈发藻立即组织增援,设法营救突围,并悬重赏发出通告,“凡是有能够救易旅长出险的人,一律嘉奖法币贰千元”。同时军需主任彭秋桂个人又拿出现币伍佰元交给其亲信协办营救事宜。无奈战况急转直下,形势危急,日军炮火密集,城墙内外隔绝不通,无法营救。

  下午,当日军再次进攻时,易安华将军一跃而起,率领士兵沿着中和铁路桥发起猛攻。在进攻中,又一颗炮弹打来,将易安华掀翻坠入外秦淮河中,尸体被滚滚东去的秦淮河水冲走,无从寻觅,时年38岁。在这次战斗中,与其同时阵亡的还有259旅参谋主任钟崇鑫,补充团团长谢家珣,261旅参谋主任倪国鼎等。呜呼!实在是令人悲痛啊!

△黄埔军校毕业时钟崇鑫的戎装照

  △2021年3月6日,钟崇鑫烈士遗孀张淑英奶奶百岁寿辰上,易安华将军之孙易超平先生向她敬献书法作品“寿”,祝福奶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健康长寿、吉祥如意!

  此时的南京,寒风阵阵,像在为这位中华民族的忠勇志士呜咽哭泣;云幔低垂,像在为这位抗日捐躯的年轻将军低首致敬。38岁的年轻旅长易安华,终于在秦淮河畔为国捐躯。后被国民政府追认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87师261旅参谋主任倪国鼎戎装照

  △作者易超平(右二)和陈万中(左二,陈颐鼎将军之子)、张定胜(右一,南京保卫战战迹寻研团团长)、张育松(左一,南京保卫战战迹寻研团团员)在南京中和铁路桥前合影

  二十六、安魂光华门

  光华门是日军攻打南京时战斗最激烈、伤亡最大的一座城门。对光华门的进攻,日军战报《第9师团作战经过概要》中写道:“自12月11日以来,得到150毫米榴弹炮、105毫米加农炮、150毫米加农炮、240毫米榴弹炮等重炮部队的协助,得以在坚固的城墙上炸开了三处突破口。”光华门一战,共歼灭日军第九师团500多人。

△日军的机枪手朝光华门射击

  日军虽然攻入了光华门,但却经历了最滑稽的一幕。当日军大部队冲入光华门时,残存未死的十多个苟延残喘的日本兵从城门洞里爬了出来。当这些半死不活,伤痕累累的日本兵支撑起身体来欢迎友军进城时,早已经被打得神经高度紧张的日军误将他们当成了中国士兵,十多个日本兵冲入城门洞中举起刺刀将这些残兵败将一一刺死。日军在城门洞内自相残杀,这在抗战中是少见的。

  当时被杀死的日本兵中有一人是日本《福冈日日新闻》的记者北山国雄,日军杀了北山后才从他的口袋里搜查到了记者证件。日军指挥官将此视为耻辱,并严令封锁消息,但最终消息还是走漏,日本舆论哗然,日军在光华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耻辱。

△日军占领南京后,在光华门城墙设香案祭拜中日阵亡将士亡灵。

  12月20日,日军占领南京之后,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亲王中将特地来到光华门,视察光华门激战的场地。在听取了日军第9师团第36联队联队长胁坂次郎大佐、第四中队中队长葛野、第一中队中队长山际的战斗报告后,被中国士兵的英勇所震撼,被日军士兵的惨败所痛心。于是在光华门设香案祭拜中日阵亡将士亡灵,为这些英勇的将士洒泪。

  日军占领南京之后,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亲王中将特地来到光华门,视察光华门激战的场地。

  1938年2月,朝香宫鸠彦亲王返回日本后,在位于日本东京的官邸庭院内,专门建造了一间以“光华”命名的茶室,并且亲自题写茶室名字,专门用来招待客人。同年4月,日本另外一位皇族亲王东久迩稔彦也前往光华门吊祭。由此可见,此战对日军造成的心理阴影有多大,对日军的影响有多深。

  1947年1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令(处字第一号 三十六年一月四日):

  行政院

  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即京人字第二四六四四号呈,据内政部呈,为列具汇案转请入祠首都忠烈祠烈士名单,并检同齐学启、王甲本二员事迹表,请一并核准入祠全国各级忠烈祠,并留备入祠首都忠烈祠等情,核尚可行,抄检原件,转请鉴核施行由。

  呈件均悉。陆军第二○五旅旅长徐积璋、陆军第一五六师参谋长姚中英、陆军第一五六师第四六六旅旅长李绍嘉、陆军第八八师第二六二旅旅长黄梅兴、陆军第八七师第二五九旅旅长易安华、陆军第六七师第二○二旅旅长蔡炳炎、陆军第八九军第七○一团团长陈学武、台州守备区指挥官蒋志英、鲁苏战区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周复、陆军新编第三十八师副师长齐学启、陆军第七九军军长王甲本,均准入祠全国各级忠烈祠,并留备入祠首都忠烈祠。仰即转行知照。此令。

△国民政府公报:易安华入忠烈祠报道

△1947年9月20日,《北平日报》关于易安华入忠烈祠的报道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光华门战斗遗址微缩景

  二十七、不可忘却

  这场战争,依照国家的军法规定,凡是有奉命不前与闻风退却者,法律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要从严惩处。易安华将军率部辗转作战,屡屡扼制重要的关口,抵御强敌,冲锋陷阵,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取得了卓越的战功。这次统率士兵守卫在首都南京的郊外,其士兵大部分都是新入伍的新兵,还没有经过军事训练,就匆匆投入到南京保卫战,不习惯战斗阵势,没有战斗经验;而友军又突然溃退,城中也没有策应的部队。在这种形势下,易安华将军即使率领部队进城又有何不可,况且其他部队已全部溃散,大局已去。但他初次受伤没有撤退,接着右臂受伤依然没有撤退,他顶着枪林弹雨,屹立在战斗的最前线,终于,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自己崇高的理想——壮烈牺牲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他刚毅的气质、忠勇的决心、杀身成仁的壮志,与古代的忠臣义士有过之而无不及!

△易少将旅长安华烈士瓷像(现存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易安华将军牺牲的时候只有38岁。他的一生短暂,生活简朴,淡泊名利;牺牲后家境萧条,没有积蓄。他的父亲以及继母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其元配李氏所生女儿咏梅,就读于南京市立师范学校,已肄业;继室施氏生有三个儿子,长子京生只有六岁(1931年11月26日生),次子闽生只有二岁(1935年5月4日生),三子首生还不到周岁(1937年2月4日生),他们都还不知道痛失父亲的滋味。一家人在悲伤中熬过了1938年的年关,开春后施德群便带着刚满周岁、还在哺乳期的儿子首生,在女儿的陪伴下一行三人,途经西安到达宝鸡,来到了刚刚重建的87师师部(87师在南京保卫战中损失惨重,于1938年2月在陕西省宝鸡市重新组建)。

  孤儿寡母一行三人到达宝鸡后,施德群找到了71军军长王敬久将军,87师也给予了她们高规格的接待。同时对易安华为了国家安危、民族利益,而顽强地与日寇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精神表示敬佩,也为因失去这位军队精英、国家栋梁而感到惋惜。对易安华将军的壮烈牺牲,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沉痛。

  处理完事后,除了国民政府一次性给其家属两仟块银元抚恤金外,87师沈发藻将军、罗哲东将军和87师的各级官员以及父亲生前的黄埔军校的同学、好友都给了一些银元和黄金给予抚慰(黄金有二两一块,五两一块的,还有金条)。银元是直接从银行汇入宜春的,黄金就缝在女儿咏梅的棉背心里,穿在身上带回宜春(兵荒马乱年代是很不安全的)。从陕西宝鸡回到宜春后,施德群又特地去了一趟长沙,拜访父亲的盟兄弟张治中将军。张治中将军除对她们进行安抚外,也给了两仟块银圆,嘱咐她们一定要好好活着,有困难随时去找他,并安排专人专车送她们回到宜春。

  1938年清明前,为隆重纪念易安华将军的英雄壮举,宜春政界及当地绅士名人组织成立了易安华将军治丧委员会,负责筹备追悼大会。他们在箭道里(今春台公园)设立了一个很大的灵堂,灵堂中摆放着易安华身穿将军服的照片。这些穿将军服的照片和瓷板画像,都是易安华将军的表哥余和初请专人精心描绘烧制的,因为当时易安华提拔为将军后就一直在战场上,来不及穿将军服照相就阵亡了。

  由于易安华的遗体一直没有找到,治丧委员会就以灯草束装为衣冠冢。其灯草束装造型是根据易安华将军生前的身高体态精工制作的,身穿将军服,佩剑一把,脚穿马靴,瓷板画相放在身上,模样十分逼真。他那伟岸的身躯,坚毅的军人气质,静静地躺在棺椁中,显得十分安静。他短暂的戎马生涯,彰显了他对日寇的临危不惧,顽强的拼博精神,他用尽自己最后一滴鲜血,保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山河。

  其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国民党主席林森,以及张治中、王敬久、刘峙、宋希濂、蒋伏生、沈发藻、罗哲东、陈颐鼎等将军及易将军的生前亲朋好友、战友及宜春政界社会各大团体人士都送来了挽联和祭礼,很多都是一匹匹没开封的上等丝绸布段,摆满了整个灵堂。灵堂开设后,施德群请了京戏班和道士,京戏班是负责教大儿子京生的唱腔、做功;道士念经给易安华将军超度亡灵。在祭祀中,道士口中念念有词带着京生走圈圈,京生紧跟着道士转圈圈,没错一步。完后京生随着京胡、鼓声响起开始唱京戏了,西皮、二黄转换自如,做功也十分到位,没有一点差错。在场的大人赞叹不已。还不到七岁的京生,聪明灵活的表现也显露了他在京戏方面的天赋。

  易安华的追悼大会如期在宜春举行。场面十分隆重,当天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参加追悼大会的各界人士超过万人。

  蒋中正委员长的挽联放在正中,林森主席、张治中将军的挽联放在两旁。张治中将军的挽联上还称呼易安华将军为“福如兄”,落款:文白;其他人员的挽联依次摆放在两旁。易安华将军的追悼大会在庄严、肃穆、悲哀的气氛中进行,其为国捐躯的英勇壮举震撼山河,感动人心。

△远眺化成岩

△易安华将军墓地旧址

  追悼大会结束后,易安华的棺椁安葬在宜春风景如画的秀江河畔、宜春八景之一——化成岩南麓,让易安华将军在松海林涛中面秀江而卧,聆听着化成晚钟的悠扬钟声,供后人瞻仰。

△坐落在宜春化成岩南麓的易将军安华之墓

  易安华将军为国捐躯后,蒋中正、林森、张治中、刘峙、王敬久、宋希濂、沈发藻、陈颐鼎等军政要员和生前好友纷纷寄来唁文或挽联,以示沉重哀悼。

  抗战竟成仁,怆怀禾黍思猛士;

  精灵倘不昧,试看磅礴作怒涛。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挽

  杀敌成仁!

  ——林森题

  △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孔墉之子、中国青年远征军二零八师六二二团战炮连孔相宗先生书写的“抗战竟成仁,怆怀禾黍思猛士;精灵倘不昧,试看磅礴作怒涛。”

△原十八军军长胡琏将军之孙胡敏越先生书写的“杀敌成仁”。

  一身是胆,百战忘躯,恸抗敌金陵,裹创鏖兵成烈士;

  怅望河山,怆怀袍泽,誓挥戈海岛,犁庭扫穴慰忠魂。

  ——湖南省主席张治中挽

  连朝频传捷音,匝地风云吞丑虏;

  指日收复畿辅,一台花雨吊忠魂。

  ——河南省主席刘峙挽

  △原七十八军军长宋希濂外孙潘启强先生书写的“一身是胆,百战忘躯,恸抗敌金陵,裹创鏖兵成烈士;怅望河山,怆怀袍泽,誓挥戈海岛,犁庭扫穴慰忠魂。”

  △原十三军副军长张树瑜将军之外孙女张新珠女士书写的“连朝频传捷音,匝地风云吞丑虏;指日收复畿辅,一台花雨吊忠魂。”

  当仁不让,视死如归,陷阵摧锋立战绩;

  猛将被围,多金莫救,仰天挥泪吊英灵。

  ——军长王敬久挽

  矢死不偷生,顿伤鼷鼠千钧弩;

  思君惟有泪,待写河山百战功。

  ——军长宋希濂挽

  △原40军39师115旅少将旅长朱家麟孙女朱铤女士书写的“当仁不让,视死如归,陷阵摧锋立战绩;猛将被围,多金莫救,仰天挥泪吊英灵。”原七十八军军长宋希濂外孙潘启强先生书写的“矢死不偷生,顿伤鼷鼠千钧弩;思君惟有泪,待写河山百战功。”

  热血溅京华,忠勇何殊侍中血;

  招魂归赣水,哀歌同吊国殇魂。

  ——中央陆军三十六师师长蒋伏生敬挽

  陈师鞠旅肃征诛,八载论交任同股,肱方期共挽羿弓,崦嵫山头射酷日;

  荜路蓝缕艰缔造,十年聚训勋流袍,泽讵图遽摧琪树,雨花台上陨将星。

  ——中央陆军八十七师师长沈发藻敬挽

  △原40军39师115旅少将旅长朱家麟孙女朱铤女士书写的“热血溅京华,忠勇何殊侍中血;招魂归赣水,哀歌同吊国殇魂。”

  △宜春志凌书画院院长兼艺术总监易志勇先生书写的“陈师鞠旅肃征诛,八载论交任同股,肱方期共挽羿弓,崦嵫山头射酷日;荜路蓝缕艰缔造,十年聚训勋流袍,泽讵图遽摧琪树,雨花台上陨将星。”

  成仁取义,与文信国同,先生不死;

  杀敌殉身,继王营长后,秀水多贤。

  ——袁宜地方法院院长徐葱珩敬挽

  淞沪酣战,叱咤无前,凛凛英姿惊飒爽;

  江宁突围,指挥若定,菁菁玉树叹飘零。

  ——中央陆军八十七师参谋长赖恺元挽

  十二最不祥,总理亡,委座伤,国都破,将军死;

  千秋犹带恨,江东云,渭北树,春台日,化成钟。

  ——中央陆军八十七师军需主任彭秋桂挽

  △原十八军军长胡琏将军之孙胡敏越先生书写的“淞沪酣战,叱咤无前,凛凛英姿惊飒爽;江宁突围,指挥若定,菁菁玉树叹飘零。”

  △原独立第五旅旅长郑廷珍将军曾外孙女李明诗女士书写的“十二最不祥,总理亡,委座伤,国都破,将军死;千秋犹带恨,江东云,渭北树,春台日,化成钟。”

  一死重丘山,可怜弹雨纷纷、阵云漠漠;

  千金悲骏骨,堪叹浮生梦梦、天道茫茫。

  ——中央陆军八十七师二五九旅旅长罗哲东挽

  忠忱一念移山,沧海桑田惊浩劫;

  热血千年化碧,蛮烟瘴雨哭英雄。

  ——中央陆军八十七师二六一旅旅长陈颐鼎挽

  △原独立第五旅旅长郑廷珍将军曾外孙女李明诗女士书写的“一死重丘山,可怜弹雨纷纷、阵云漠漠;千金悲骏骨,堪叹浮生梦梦、天道茫茫。”

  △原中央陆军八十七师二六一旅旅长陈颐鼎之子陈万中先生书写的“忠忱一念移山,沧海桑田惊浩劫;热血千年化碧,蛮烟瘴雨哭英雄。”

  寰宇多妖氛,与其生宁与其死;

  一门有烈士,可以哭亦可以歌。

  ——清孝廉方正易绍唐挽

  一旅总元戎,怅暮云春树,生存华表归零落;

  千秋着壮烈,看铭勋书名,死到沙场是善终。

  ——清举人苏玉贤挽

  命终孝侯绝援时,幸故乡秩序犹安,一领衣冠能作冢;

  魂依卫公读书处,料地下古今同恨,满楼风雨漫筹边。

  ——福建仙游县县长杨翘新挽

  转门六百里,集多数新兵,扼守都门,友军溃退,声援隔绝,非战之罪;

  从戎十三年,为复兴民族,效忠阃外,勦赤奏功,抗敌成仁,于国有光。

  ——前任宜春县长江云

  报国矢忠贞,一代英雄史可法;

  捐躯全节义,千秋俎豆张睢阳。

  ——中央文官处科员余棠华挽

  剪烛别多年,君治三军,我惭百里,值兹国步惟艰,少保精忠矢杀敌;

  救亡遏暴日,京中跃马,沪上挥戈,讵料昊天不吊,伏波壮志竟捐躯。

  ——万年县县长施广德挽

  免胄入狄军,凄凉先轸丧元日;

  挥戈卫民族,慷慨班超定远时。

  ——河南民权县县长张法权挽

  热血洒京华,天地韬光,未捣黄龙余夙恨;

  忠魂归秀水,衣冠作冢,犹翔白鹤护新阡。

  新淦县长卢志洪

  ——广丰县长花友梅 仝挽

  弋阳县长谢成章

 

△陈列在台湾忠烈祠的易安华烈士之灵位

△2013年6月11日,易安华将军的孙女易翠华女士在台北忠烈祠手捧爷爷易安华将军的灵位

  “泽溪村钟灵毓秀,育英烈为国扬威。”追悼大会上,时任宜春县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的杨翘新先生说:“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在这里,痛感国事并追抚将军,将他的生平事略及殉难的详细情况告诉大家,用以赞扬他的民族气节,希望能让一般民众在国难时学习效法。还望有高人雅士,以哀悯之心,感念将军的忠烈,慨然挥毫,恩赐大作,以光耀将军于九泉之下,这才是父老乡亲的最大荣幸。”

△2017年4月3日,易安华将军之子易豪雄先生为参加扫墓的宜春易氏家族讲述抗战故事

△易安华将军后人在化成岩墓地祭拜时合影

  为了永远纪念易安华将军血洒疆场、英勇报国的英雄壮举,妻子施德群将三个尚未成年的幼儿,改名为国雄、孟雄、豪雄,希望他们长大成人之后能够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效忠。

  南京虽然陷落了,但“八•一三”抗战中爆发出来的悲壮吼声,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

  △2018年12月13日,易安华将军之孙易超平先生参加第五次国家公祭时,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和平墙前留影。墙上有易超平先生的手书:“勿忘国耻,三十万骨肉同胞惨遭杀戮;铭记使命,十三亿中华儿女砥砺奋发。”

  二十八、前赴后继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协理事,宜春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蔡长远先生手书书法作品《悼易安华》:沪上挥戈挫敌锋,京畿跃马震雄风;黄龙未捣遗长恨,白虎犹存陨将星。凛凛英姿惊飒爽,菁菁玉树欲飘零;雨花彩石添新色,秀水哀歌吊忠灵。

  易安华为国捐躯以后,他奋勇抵抗日寇、为国捐躯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家乡的一批批热血青年,他们纷纷奔赴抗日第一线,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他的妻子施德群也用自己坚强的毅力撑起了这个家。她的一生心胸开阔,坚韧好强。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她用全部心血哺育了四个儿女,让他们成为了新中国的可用之才。

  易咏梅在父亲抗击倭寇、保家卫国的思想影响下,于1938年春,和好友罗光华、柳树志(音)、蒋介怡、罗银英、王穆桂、柳树琴、钟志惠、刘化民等一起前往武汉参加抗日救国运动,踏上了抗日救国,为父报仇的战场。

  到达武汉后,她们在宜春籍老乡易大德和江海东的帮助下,报考了当时刚刚成立的由蒋中正为团长、陈诚为副团长的中央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简称“战干团”,在这一期还设立了女生大队(六期中唯一的),咏梅和来自宜春的所有女生全部进入了“战干团”的女生大队学习医务护理。

  战干一团的女生大队,位于武汉珞珈山,全面实行军事化训练。在武汉统一集训期间,她们不仅要学习战地医务护理知识,同时还要接受了军纪、礼仪、打靶、译电等基本工作的培训。

  战干团的正规训练为半年。前三个月为入伍训练,后三个月为分科训练。咏梅和宜春来的十几个青年由于晚到了二个月,因战时急需就直接插入到第一期,所以入伍训练和分科培训只能是同时进行,任务就非常繁重。在受训时还常遭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等日军的飞机离开后,同学们又继续训练。训练十分艰辛,咏梅在女生大队里,年龄最小,当时只有16岁。

  在战干团训练期间,陈诚、贺衷寒等领导经常会来训练基地给学员训话,鼓励大家树立打败日军的信心。特别是陈诚,有一次在讲话中说道:“北伐靠黄埔,抗战就靠战干团”。瞬间士气大涨,同学们都为此而自豪。大家都纷纷赞扬咏梅,父亲是黄埔的,参加了北伐,现在作为后辈的她又加入了战干团报效国家,为完成父亲的遗愿而继续奋战。

  1938年7月,经过考试及格后准予毕业,并颁发了由团长蒋中正、副团长陈诚签署的毕业证和刻有团长蒋中正赠予的“军人魂”短剑一把,剑面上刻有“成功、成仁”。咏梅和同学们一起,穿上军装,系上武装带,佩上短剑,其飒爽英姿十分威风。毕业后由团部统一分配到各后方医院见习,拿准尉薪金每月32银圆。咏梅和好友蒋介怡(长5岁)、还有一位陈姓(广东人)同学一起分配到湖南衡阳的后方医院,开始了抗战战地救护工作。

  来到后方医院工作,工作量非常大。当时全面抗战爆发不久,战争极其惨烈,从前线下来的伤员越来越多,加上日本飞机每天要来五、六次的轰炸,后方医院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缺医少药的形势日渐紧张。易咏梅出生入死、日夜穿梭在日本飞机的狂轰烂炸之中,多少次与死神相擦而过,却丝毫不能动摇她对抗战的决心。她和蒋介怡在后方医院工作期间,主要是负责给士兵发放衣服、被子等生活用品,负责在后方做好伤病员的护理工作,配合军医给伤兵洗伤口、换药、缝针、包扎。她看到长年累月的战火让许多平民百姓无家可归,忍受着饥饿与死亡的威胁,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她还利用一切可用的少许休班时间到衡阳的大街小巷,将自己一点微薄的薪水全部拿出来,购买食品和药品,发放给沿路受伤、害病、饥饿的百姓,或给一点资金帮助。

  有一次,咏梅和蒋介怡上街做公益,中午在一家饭店用餐时,突然响起警报,天空中远处传来一阵轰隆隆的飞机声,蒋介怡丢下碗筷拉着咏梅飞快地往外跑,跑到一个小山坡脚下卧在地上。接着轰隆隆的飞机声从头顶而过,一阵剧烈的爆炸声后瞬间尘土飞扬,来不及躲避被炸死同胞们,血肉模糊,横飞的尸体到处都是,惨不忍睹。她们刚刚吃饭的饭店也被炸塌了,好险啊,她们又逃过了一场劫难!

  在衡阳后方医院呆了三个月,每天都在和死神擦肩而过。

  1938年10月25日武汉论陷。蒋介怡家里不放心她的安全,连连来信催促她早日回宜春。同时咏梅也非常惦记着那三个幼小的弟弟,加上后方医院也在撤离,蒋介怡和咏梅商量,不如先暂时回宜春,再做准备,于是咏梅和蒋介怡在1938年10月底回到了宜春家中。

  1940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易咏梅又回到家乡宜春附近的分宜县教书。期间,她与父亲过去的老部下、黄埔六期的魏干良喜结连理。

△第一次淞沪会战中的魏干良

  魏干良,字敏善,江西省南昌县岗下魏村人。父亲魏德道是村里有名的好人,人送外号“魏善人”,母亲梅小珍是晚清进士、中国近代洋务派著名人物梅启照的女儿。魏干良从小勤奋好学,胸怀大志,不愿尊父命,在农村读了几年私塾后,便只身来到南昌,白天他在绳金塔附近当教书先生,晚上便手提马灯渡过抚河,到潮王洲(现朝阳洲)求师。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思想越来越开阔,见识也越来越广。当时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风起云涌,面对着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魏干良决定投笔从戎,报效国家,并于民国十五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

  毕业后,他即分配到易安华将军所属的部队,一直追随其转战南北。第一次淞沪会战时,他在522团第2连担任连附,随易安华部入上海与日军激战。战斗中,魏干良率领士兵英勇杀敌,毙伤大量日军。他本人也身负重伤,一颗子弹从头部前额进去,耳旁出来,生命垂危,后经部下拼死相救,送入后方医院才侥幸生存下来。伤愈后,他重返部队又参加了第二次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一直至日本战败投降。

△魏干良

  魏干良戎马一生,清廉自律,为人忠厚,对旧中国的腐败深恶痛绝。1949年,魏干良担任江西保安二团团长,在驻防宜春期间决定带兵起义。他通过宜春袁山中学校长杨翘新见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5兵团18军敌工部的潘涤,并与第二野战军4兵团前线指挥部取得了联系,形成了起义方案。由袁山中学一位地下党员老师到裕民银行联系借用电台,并由另一位老师负责联络,起义的电文、信号、臂章等重大事项一切就绪。

  1949年7月16日,为了确保一切无误,魏干良一整天都在密切观察整团的布置状态,直忙到晚上才回团部吃了一碗蛋炒饭。坐下来泡了一杯茶刚喝上几口,就有人拿着杨翘新的名片来找他说有急事。魏干良放下茶杯对勤务兵说:“茶不要倒掉,等会我回来还要喝。”不加思索就随行而去,整夜未归。

  到了深夜,勤务兵看到团长还没有返回,就急忙通知团部的人出去寻找。待找到杨翘新家时,杨翘新说他根本没有派人来请魏干良去他家。杨翘新第一反应就明白这是一个骗局和阴谋,起义消息一定是走漏风声了。

  第二天晚上,保安二团一营营长易振兴(又名易超运)家在垛子背的煤炭店里突然起火,这家店里前门临街后门沿河,等消防人员扑灭火后,有人提示上楼梯拐弯角处有东西被牛皮纸封着,是个隐患(知情人士特意提示)。消防队员立即将封在楼梯拐弯角的牛皮纸撕掉后,惊呼,里面绑着一个人!大家一看这正是全城要寻找的魏干良团长。只见魏干良团长已被扼死,全身捆绑着手榴弹,头顶上一箱炸弹,脚踏二箱炸弹,场面惨忍不堪。真相已告大白,放火烧铺的目的就是焚尸灭迹的特大阴谋,若不是知情人通报消防队来救火,这将是一件无头冤案。此事出来了肯定首找店主,易振兴推说是她老婆管的店他不知道,他老婆陈金花更是发泼耍赖,说是有人陷害栽赃她。她们搞定了消防队后叫人把魏干良解下,然后用麻绳把尸体捆绑在大麻石上抛入河中沉尸灭迹。后有人告密此事。

  过了几天,宜春已全部解放。但魏干良的遗体被易振兴指使人抛到河里去后,至今一直还没有找到。潘涤便带着魏干良的侄子魏远先行到达宜春,在潘涤等众人的陪同下,魏远沿着秀江河边一边走一边哭着叫:“叔呀!叔呀!你在那里?”走着走着,突然魏干良伸出一只手来,魏远便纵身跳下河中,将魏干良的尸体打捞上岸,并安葬在宜春公墓。

  魏干良最终的遗憾是没有看到新中国的成立,但他却以实际行动支持了解放战争和宜春的解放。

△魏干良、易咏梅全家合影

  二十九、精神激励

  △2016年9月8日,易安华将军之孙易超平先生(左一)和87师261旅参谋主任倪国鼎之孙倪凯生先生(右一)来到南京,共同为陈颐鼎将军的遗孀丁志凡奶奶祝贺百岁寿诞。祝福丁志凡奶奶: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易安华将军的遗训,正是他自己一生最真实的写照,也成为了易家后人为之奋斗的座右铭。

  解放后,易咏梅进入南昌市助产学校读书,主要学习妇产科及妇幼保健知识。毕业后分配到南昌市卫生防疫站工作,南昌市组建水上区后,易咏梅调任水上区妇幼保健站任站长。在工作中,她能吃苦耐劳,业务能力又强,表现非常突出,受到了上级的多次嘉奖,在工资改革中连晋二级。后来,她又多次被组织上安排到各大医院进修妇产科专业医师,经常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易咏梅的一生,共养育了四子二女。解放后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取得了不朽的成绩。其中第二个儿子魏蒲仁,于1963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药物化学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山东济南制药厂工作。他率先研究开发的抗癌药“替加氟”、“卡莫氟”,中枢神经系统药“阿普唑仑”等填补了国内空白。他在担任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期间,对神经系统药“左匹克隆”做了重大的改进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为国家的医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易咏梅(右一)和女儿魏丽清(左一)到南京看望陈颐鼎将军的遗孀丁志凡(中)并合影留念

  长子易国雄,小时候极其聪明,秉承了父亲易安华坚强的性格和母亲的聪慧。在他十岁的时候,突患心肌炎,又因缺医少药、治疗条件所限,留下了后遗症——心脏病。解放后,他在新余教育系统参加工作,因工作成绩突出,被保送上大学,结果在体检过程中由于身体原因未能成行,成为终生遗憾。在新余教育系统工作期间,他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待子女性格温和、要求严格。后因心脏病突发医治无效于1974年7月12日去世。

△易安华将军长子易国雄遗像

  他于1954年与同样是教师的丁乔仙结为秦晋之好,一生养育了三女一子。三个女儿易明、易晶、易焰均为教师,现已退休。儿子易超平现在国家税务总局新余市税务局工作,四级高级主办。易超平以爷爷易安华为榜样,以家训为座右铭,在生活中克勤克俭,在工作中任劳任怨,连续多年被新余市政府评为全市服务开放型经济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在全省国税系统推进货物和劳务税信息管税、促进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荣获个人二等功,受到江西省国税局通报表扬。易超平的女儿易洋玄从小就怀有从军报国的雄心壮志,在部队服役两年后,现在国家税务总局新余市渝水区税务局工作,不论是在部队服役期间,还是在税务工作岗位,她都能够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因工作成绩突出,已记三等功两次。

△2016年12月12日,易安华将军之孙易超平先生来到南京光华门战斗堡垒遗址祭拜。

△2016年12月13日,易安华将军之孙易超平先生来到南京参加第三次国家公祭现场。

△2017年12月13日,易安华将军之孙易超平先生来到南京参加第四次国家公祭现场。

  △2019年12月13日,易安华将军之孙易超平先生来到南京参加第六次国家公祭时,在《南京大屠杀》张纯如女士塑像前留影。

  在次子易孟雄幼小的记忆里,虽然家境清苦,但父亲易安华英勇善战、果敢顽强的品格,以及母亲终日辛苦劳作、善良刚毅的品质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1959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易孟雄,带着他的梦想,从四季如春的宜春,来到了白雪皑皑的北方小城——黑龙江省双城市,在兆麟中学担任生物老师。初到这里是时候,北方灰沉沉的天空,光秃秃的树枝,干燥的空气,难以下咽的面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他人生中最神圣的理想就是党的教育事业,他努力克服这一切困难,在人生的第二故乡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在这个北方小城,他一干就是四十多年。他不求回报,不图功利,以那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对莘莘学子的挚爱之心,感染了很多人。他一生踏踏实实的工作,默默无闻的耕耘,送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在教学中他不断创新进取,“求知,求真,求实”是他的工作准则,本着这样的工作态度和精神,他成为了双城市优秀教师的杰出代表,双城市教育系统的楷模。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他赢得了社会的掌声和赞许,在质朴平凡的工作中展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获得了当时作为中学教师的最高荣誉——黑龙江省政府颁发的“全省优秀教师”称号,并被评聘为首批全省中学特级教师,列入黑龙江省当代名人录。1961年,他与相爱多年的同事刘伟结婚,并生养了一女一子。女儿易翠华也在双城市兆麟中学从事教育工作,儿子易建华在双城市丽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任经理。易建华的女儿易阳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毕业后,现在深圳航空公司工作。

△易安华将军之子易孟雄先生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留影

  易豪雄,是易安华将军最小的儿子,将军殉国时,他还不满周岁。从学生时代起,易豪雄就有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他专注于学业,于1956年考入江西师范学院生物系本科专业,1960年毕业后分配在原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参与创办了江西大学生物系,曾任江西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兼任江西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江西省植物学会、江西省生物工程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在职期间,他把父亲献身革命的精神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事业当中,一生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他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研究成果“小麦X豌豆遗传物质转移的研究”获江西省1986年科技进步一等奖;“稻芒远缘杂交研究”获江西省1987年科技进步三等奖;“3倍体无籽梨瓜研究”通过了江西省科技成果鉴定,填补了当年的国内空白;同时与中国遗传研究所、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共同开展了“水稻起源的研究”, 并对江西特有的东乡野生稻在水稻进化中的地位有了较深的认识。2015年9月3日,易豪雄受邀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1962年,他和同班同学邓汝华喜结连理,共生育二子一女。大儿子易难现在是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处级干部;小儿子易农毕业于南昌大学法律专业,现任森达美信昌机器工程(江西)有限公司机器销售部经理;女儿易宁硕士毕业,现在南昌大学工作。易难的儿子易勍雨,现在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金融专业学习;易农的儿子易勍燊,今年三岁。

  △2015年9月3日,抗战英烈后人受邀参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左起:谢继民先生(左一、88师262旅524团团长谢晋元将军之子)、戴藩篱女士(左二、远征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之女)、高碧英女士(左三、88师264旅旅长高致嵩将军之女)、王文黎女士(左四、79军参谋处处长王禹九将军之女)、易豪雄先生(左五、87师259旅旅长易安华将军之子)、姚鸿逵先生(左六、18军98师292旅583团第3营营长姚子青将军之子)、蔡淅生先生(左七、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蔡炳炎将军之子)、王宁生先生(左八、第79军军长王甲本将军之子)、李克林先生(左九、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将军之子)、饶毓琇女士(左十、145师师长饶国华将军之女)、张雅琴女士(左十一、第三十六军军长张甲洲烈士之女)、范任涛先生(左十二、87军第198师副师长范荩将军之子)。

△2015年9月3日,受邀参加阅兵式的易安华将军之子易豪雄先生坐在阅兵车上。

  三十、丰碑永存

  1983年8月1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批准,易安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12年,经中共宜春市委、市政府批准,易安华烈士墓被命名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民政部将易安华将军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2015年9月3日,易安华将军之子易豪雄先生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邀请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检阅。2018年12月,宜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宜春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8月1日国家民政部颁发的易安华烈士证明书

  易安华将军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在国家危亡面前舍生忘死、不屈不挠、抗击倭寇的爱国情怀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这种革命意志和民族精神,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报效国家。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古镇的建川博物馆“中国壮士”广场

△屹立在建川博物馆“中国壮士”广场的易安华将军塑像

  历史已经逝去,硝烟已经散尽,烈士的精神,却如他们的鲜血,凝固在辽阔的国土上,永不湮灭。告别了百年屈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还漫长修远。先烈们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百折不饶的坚毅品格,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正是我们战胜困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让我们唱着昨天英雄的赞歌,信心满怀,展望未来;让我们谱写今天崭新的诗篇,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我们投身创世的伟业,创造美好的明天,继承先烈的遗愿,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易安华将军,安息吧!

  在抵御外侮中壮烈牺牲的将士们,安息吧!

△陈颐鼎将军之子陈万中在易安华将军墓前祭拜(摄于2016年8月13日)

△2017年4月3日,宜春易氏家族后人前来化成岩墓地为易安华将军祭扫。

△2019年4月5日,宜春学院学生前来化成岩墓地祭扫,向易安华将军默哀。

  △2017年2月8日,与老家亲人失去联系90年的龙波涛(黄埔四期)之子李镇明先生(右二)率领全家回乡认祖归宗时,到化成岩公园祭拜易安华将军,之后全家在墓前合影留念。

二〇一四年 八月 第一稿

二〇二二年一月 第二稿

  【主要参考资料】

  1、易安华《自述小史》(宜春泽溪易氏族谱)

  2、杨翘新《易少将旅长安华烈士事略》(宜春泽溪易氏族谱)

  3、易少将旅长安华烈士治丧委员会及国内各界赠送挽联(宜春泽溪易氏族谱)

  4、易君静山先生行状(宜春泽溪易氏族谱)

  5、陈颐鼎撰写的证明材料《易安华在抗日战争中为国牺牲经过》

  6、遗属易咏梅、易孟雄、易豪雄的回忆录《易安华烈士抗日简历》

  7、人民日报记者朱维群《血战光华门》----江苏省政协常委陈颐鼎忆南京守城战斗(原载《人民日报》1985年8月24日)

  8、郑云云《御寇东南》(原载《南昌晚报》1985年9月15日、17日、18日、19日第三版)

  9、宜春县志摘录《易安华》

  10、宜春中学校友名录中剪录《八中阶段校友----易安华烈士简介》

  11、易咏梅《我这一辈子》

  12、杨灵统《百年黄埔,鲜为人知的宪兵科和宪兵教练所同学名册》、《易安华将军的黄埔军校学历考证》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2-07-19 17:10:4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缅怀黔西抗战老兵曾庆龙

下一篇:抗日名将郭勋携带“警枕”杀敌 绣欲雪国耻诗句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