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放下你的鞭子》
2019-10-25 16:04:47  来源:百度百科  点击:  复制链接

  《放下你的鞭子》是由《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改编而成的独幕剧。1931年,由集体创作、大剧作家陈鲤庭执笔写成抗战街头剧。

  【故事梗概】

  该剧讲述了“九一八”以后,从中国东北沦陷区逃出来的一对父女在抗战期间流离失所、以卖唱为生的故事。一日,女儿香姐正要提嗓,却因饥饿难熬,晕倒在地,老父即举起鞭子打她,观众中一名青年工人十分愤怒,大声高呼:“放下你的鞭子!”,夺下了老父的皮鞭,并加以指责。老父和香姐诉说了日本侵华、家乡沦陷等辛酸,全场感动,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激起观众的抗日救国情绪。

  剧本运用街头卖艺形式演出,演员与观众打成一片,借以揭露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统治下的悲惨遭遇,使观众认识到必须团结抗日才有生路。在抗日战争初期曾广泛演出,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

  【亲历者述】

  《放下你的鞭子》,是我国著名的话剧,是抗战八年里演遍中华大地的爱国戏。如今,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年的时候,人们眷念着她。这出戏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太强烈了,真个是激魂荡魄!

  我是1937年、抗战前,在北平读书时,因着民族解放先锋队区队长邓力群的通知,我和我们全校分队的队员,前去参加“香山旅游”活动,首次看到这个动人心魄的革命广场剧的。

  那时候,北京的春天风多风大,香山的天空却只有白云和蓝天。一群群救亡青年、民先队员的热情和昂扬的氛围,笼罩着香山苍翠的松柏。来自全北平市大、中学校的男女青年,聚集在山间密林。年轻人嘛!兴奋、奔放!在春的浓绿掩映下,和着春风,奏鸣大时代的救亡交响乐!

  山脚下,一个绿荫覆盖着的场地上,传来声声锣鸣:哐、哐、哐!惊奇的人群,循声来到这里。只见一位老人,嘴上满是胡子,头上戴着秃毡帽,手上拿着铜锣,边敲打着、边引导着人们围成一个大圆场。他口里琅琅说着那时代卖艺人常要说的开场套话:“老少爷们!有钱的,帮个钱场子,没钱的,帮个人场子”。哐、哐、哐!……

  把人群逐渐安定好,静下来以后。老人拿一把胡琴,拉起小曲儿来。他呼唤一个年纪轻、体形俏、面貌俊的姑娘:“来!你伺候老少爷们一个小曲儿,唱上一段!”他拉起琴曲,似泣如诉,幽幽咽咽。姑娘应声唱道: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的军队,有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

  忽然,姑娘剧烈咳嗽起来,上气不接下气,唱不下去了。老人抱拳向四面观众哀求道:“这姑娘是我亲生女儿!我们是在东北沦陷后,逃亡到关内来的。没饭吃呀!她是饿的……”

  群众一阵凄楚、一阵叹息,纷纷掏出些铜元往场心掷去,表示同情和支援。老人在作揖打躬,连连道谢之后,接着又操琴,又要小姑娘唱下去。几声琴音,几句叙唱,依然是姑娘因饥饿过甚,不能成声。

  老人一再呵斥,他怒了,拿起长长皮鞭将女儿狠狠抽打。女儿柔弱不支,躺倒在地。……

  忽听一声断喝:“住手!放下你的鞭子!”只见观众中,有二三个爱国青年,由于正义的热血全身涌动,愤慨地站起来,冲向场内,冲向老人,护住姑娘。全场惊呆!

  姑娘边哭边诉,边护住老父,她说:“我们东北叫鬼子占领之后,可叫凄惨哪!无法生活,只有流浪、逃亡,无处安身,没有饭吃,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一时间,全场青年情绪鼎沸,像开了锅,激荡不已。不由得高呼起来:“我们不当亡国奴!”“打回老家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口号声、高吼声,震动群山,回荡高空。有如向苍天大地长吼!

  我们根本不知道这是一出戏,始终以为是刚刚发生的一幕真人实事。无不心潮澎湃,义愤填膺!后来,才发觉这乃是一出广场话剧,一出旧瓶子装新酒的卖艺新剧。那扮演卖唱歌女的是市内一个中等学校的学生,才十九岁,名叫张瑞芳。她漂亮,唱得凄婉动人(后来成为全国知名的大演员)。那扮作父亲的老人,是大戏剧家崔嵬(前些年不幸逝去。是老党员,大明星,大导演。)。

  这两位大艺术家,在七·七事变抗战爆发后,根据党的安排,先后参加抗日宣传团队,去了南方。

  再后来,渐渐知道:《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战前,由集体创作、大剧作家陈鲤庭执笔写成。

  这部广场街头剧,愤怒控诉了日本军国主义罪行。我初受《放下你的鞭子》的强烈感染和冲击,是50多年前,当时我正青春年华。我忘不了它的撼人心魄的力量。全剧流荡着爱国主义激情。

  抗战期间,周恩来、郭沫若所组建的十个抗敌演剧队,在全国各地纷纷上演。以此呼唤着中华国魂,从民族苦难深渊中、从民族被侵略的耻辱中,挺立起来!

  她是中国话剧史上,一株艳丽的奇葩!(作者:何启君)  

责任编辑:李谷灿 最后更新:2019-10-25 16:09:3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论抗战时期戏剧改编中的移植现象——“文学移植”的方法与策略

下一篇:《上海屋檐下》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