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抗战研究研究刊物《抗日战争研究》内容正文

《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3期
2020-03-26 11:43: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点击:

  一、全本阅读点击《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3期

  二、分篇阅读与PDF文件下载点击篇目下[全文]

  论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作战重心之转移

  ──与台湾学者讨论发动淞沪会战的战略意图问题 余子道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开始以来第一个大规模战役,也是八年全面抗战中屈指可数的重大战役之一。这次会战,中日双方先后投入近百万兵力,历时近四个月,其规模之巨大,参战兵员数量之众多,作战情况之复杂,战役过程之持久,在抗日战争史以至中国近代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这场大规模会战对于中国的战略防御和整个战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中具有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全文]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述评 李隆基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战场,由国民政府军队担负作战任务的正面战场,以及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担负作战任务的敌后战场统一组成。正面战场是中国军队为保卫国土正面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的阵地。正面战场研究是抗日战争史研究中极关重要的内容。过去抗日战争史研究集中于敌后战场方面,对正面战场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评价也很低。近十年来逐步开始改变这种情况,正面战场成了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热门课题。本文拟对正面战场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的述评。

  [全文]

  抗战时期国军兵员的补充与素质的变化 〔加拿大〕徐乃力

  前言

  近年来对于抗战军事史的研究,已从个别战役扩展到对抗战时期军事发展全面化的研究。这种趋势在本质方面受到了两种情况的影响。第一种情况是历史观的变化,这是由于政治情势转变所造成。从世界局势来看,十余年来首先是中美关系的解冻,接着是冷战结束,两个超强限武谈判的进展,使世界的主要局势趋向缓和。在同一时期内,海峡两岸的关系亦发生巨大变化,由势不两立的对峙,转变到实质上的三通与和平共存。

  [全文]

  《宋哲元传》出版 陈中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的七次“七七”宣言 曹雁行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在抗日战争时期共发表过7次关于七七抗战的通电和宣言。这些宣言,表明了中共中央对抗日战争不同时期的国际与国内形势的认识,以及基于这种认识的基本政治主张,因此它们是研究中共党史和抗战史的重要文献。本文拟就7次宣言发表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做些分析。

  [全文]

  评江口圭一教授《卢沟桥事件》一书 曲家源

  爱知大学的江口圭一教授是日本著名的近现代史专家。他近年主要致力于研究日本侵略中国的十五年战争史(1931年至1945年),著述颇丰。1988年岩波书店筹划出版“昭和史丛书”时,特邀江口教授撰写了《卢沟桥事件》一书。这本《卢沟桥事件》篇幅不大,但资料丰富,论述扼要,它所表述的观点,在日本研究卢沟桥事变的论著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此书自1988年12月出版后,至1990年2月,已经印刷了4次,影响是广泛的。

  [全文]

  有关卢沟桥事变的地名续考 郭景兴吕淑苹

  有关卢沟桥事变战场的地名,笔者几年前曾写过《卢沟桥事变战场考》一文,但不够全面,近年来我们又搜集了一些这方面的材料。现在续写一篇考略文章,以作为对前文之补充。

  丰台

  卢沟桥事变的制造者日本华北驻屯军河边正三步兵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驻地就在丰台。日军旅团司令部原驻北平东交民巷,七七事变爆发后,迁到丰台,指挥日军作战。

  [全文]

  卢沟桥事变研究综述 荣维木

  卢沟桥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有关卢沟桥事变研究的著述,相继出版多种。其中专著有:《卢沟桥事变前后》(沈继英、柳成昌著,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卢沟桥事变与华北抗战》(马仲廉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版);《七七事变》,(胡德坤著,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卢沟桥事变风云篇》(武月星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宋哲元与七七抗战》(李云汉著,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卢沟桥事变》(李云汉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年版);《卢沟桥事件》(江口圭一著,日本岩波书店1988年版)等。

  [全文]

  通城保安大队•八百壮士•孤军营•其后行踪 丁一

  在淞沪会战中,谢晋元率领的“八百壮士”(国民党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第一营的官兵,实际上仅420人左右),胜利地完成了掩护大军撤退任务,又坚守四行仓库,与敌血战了四天四夜,威震敌胆,誉满中外,成为抗战初期的四大名团之一,这些都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在“八百壮士”中湖北人约占了百分之八十左右,而且在湖北人中又以通城士兵为最多,共有一百多人(现已查访出有姓名者共74人),此情过去一直鲜为人知。

  [全文]

  抗战前期中国政治发展的民主化趋势 杨群

  抗日战争爆发,使中国社会和政治发生巨大变化。前此严重对立的国内各政治势力,尤其是武装对抗的国共两党,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走向联合,共同抗日,尽管它们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未停止,但其内容与形式都有很大的变化。同时,为着动员广大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民主问题再次为人们所注意,成为战时中国政治变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全文]

  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新生活运动 关志钢

  对新生活运动的研究,长期以来,人们多局限在抗日战争爆发前新生活运动的评价方面,对于抗战期间新生活运动的研究很少有人涉足。笔者觉得,抗战爆发前后新生活运动在活动内容、指导思想、实际作用等方面有着很大差异,值得深入探讨。下面仅就抗战时期新生活运动的有关问题谈点看法,请学者们不吝赐教。

  [全文]

  抗战爆发前后外国人对中国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考察 居之芬

  抗日战争时期,在国际国内合作交往的大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政治性质和品格作风,中外人士也利用机会观察研究中国共产党。本文拟介绍抗战期间外国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五次重要考察。

  一、斯诺首访保安

  外国人对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重要考察是人们熟悉的,即1936年6—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首访保安。

  [全文]

  抗战时期的在华苏联军事顾问 王真

  中国抗日战争初期,曾有大批苏联军事顾问受聘于国民政府。他们在训练中国军队,改善军队管理,提高军队战斗力,以及在重大战役的计划和实施方面,都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的光辉业绩在中苏关系史上留下了难忘的一页。

  一、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中苏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条约签订后,苏联便陆续向中国提供了大批军火援助。

  [全文]

  三名日本“中国通”与“华北分治” 齐福霖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后,进而向华北侵略。其侵略华北的策略,包括军事、外交、经济三方面,“华北分治”政策,就是军事与外交相互为用的典型。关于日本侵略华北,有的论者认为,关东军是主谋,策源地在东北沦陷区。笔者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主谋是日本政府,策源地在东京。日本驻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和华北驻屯军,是负责执行这一侵略政策的前线指挥所,而日军三名“中国通”板垣征四郎、多田骏、土肥原贤二则担当了推动“华北分治”的急先锋。

  [全文]

  “何梅协定”之辨析 熊宗仁

  时至今日,《何梅协定》之有无以及如何看待这一协定,无论是大陆、台湾还是日本的史学界,依然歧议纷呈。因此,有必要将《塘沽协定》及“何梅协定”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以求得出一个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一、长城抗战失败后,1933年5月31日,何应钦的全权代表、北平军分会总参议熊斌和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事实上承认了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和热河的合法化,并把察东、冀东大片国土拱手让给了日本。从此,日军打开了通向平、津和侵占整个华北的大门。

  [全文]

  《八路军史料丛书》编纂情况 国防大学八路军史料丛书编委会办公室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共两党终于达成合作抗日及中国工农红军改编的协议。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按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又称第十八集团军),委任了正副总指挥。

  [全文]

  读杨成武《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一书 叶运钧

  杨成武将军1945年1月写的《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这部专著,作为冀中军区司令部的绝密文件油印下发,距今已47年有余。在辽宁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之际,杨成武将军颇有感慨,在恳请当年晋察冀军区的老首长为之题词时,对身旁的工作人员说:“这本小册子集中了冀中军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在反对外来侵略中用血汗换来的……在冀中,经过多年的反复较量,我们化无险可守的平原为不可攻克的要塞,广泛开展地道斗争,彻底粉碎了所谓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不仅振奋了全中国人民,而且对世界人民的影响也很大。”

  [全文]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创建和展览学术活动 刘建业

  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爆发50周年前夕,在北京西南郊的卢沟桥畔,一座宏伟的建筑落成了,它就是受到国内外重视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自1987年7月7日落成到现在,抗日战争纪念馆已经走过了五年的历程。五年来在中央及北京市领导部门的关怀和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不断发展,已初步成为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的重要基地,和加强国际交流,增进与国外友好人士联系的桥梁。

  [全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织编撰《桂林文化城》系列丛书 王昶

  [全文]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学术活动 王海珠

  [全文]

  北京举办晋察冀文艺史料展览 陈禹

  [全文]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几种抗战史著作简介 李强黄发仁

  [全文]

责任编辑:智轩 最后更新:2021-01-16 14:45:2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2期

下一篇:《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